不久前,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大型太陽能彩虹無人機圓滿完成20000米高空臨近空間飛行試驗。此次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成為繼美、英之后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的無人機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無人機技術這幾年可謂是發展異常迅速,民用無人機已經深入到科研、醫療、教育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軍用無人機更是廣泛用于空中偵察、監視、通信、反潛、電子干擾等領域,特別是在臨近空間,由于太陽能無人機具有超長航時,(依靠太陽光提供動力 ,原則上不限航時)飛行高度高、性價比高等傳統飛機、航天器所不具備的優勢而備受青睞。但是真正能夠掌控這一技術的,目前只有中美英三國。也因此,能否掌控臨近空間飛行技術成為了衡量無人機技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那么什么是臨近空間?征服這一領域又有怎樣的軍事意義呢?
臨近空間(NearSpace)是美軍對海拔20千米到100千米空間范圍的一個通用性稱謂,是一個學術概念,沒有國際公認的確切定義。美軍也有人稱之為“橫斷區”。中國學術界說的“亞太空”“超高空”“高高空”,也是指這一區域。臨近空間,其下面是的空域人們通常稱為“天空”,是傳統航空器的主要活動空間;其上面的空域就是平常說的“太空”,是航天器的運行空間。
大致可將臨近空間分為平流層(18~50km)、中間大氣層(50~80km)和部分電離層(80~100km)。這一區域高于傳統航空器飛行高度,而低于航天器的軌道高度,長期以來是空、天發展的分界地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作為“陸??仗祀姟蔽寰S一體化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臨近空間是國家安全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臨近空間飛行器加入陸、海、空、天信息網絡系統后,將進一步實現軍事信息獲取和利用手段的多元化、一體化,明顯提高國家安全體系的抗摧毀和抗干擾能力。而且在這樣的空間區域,既可以避免目前絕大多數的地面攻擊,又可以提高軍事偵察和對地攻擊的精度,對于情報收集、偵察監視、通信保障以及對空對地作戰等,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臨近空間難以被征服,難在何處?
從臨近空間超長航時太陽能無人機的研究現狀來看,雖然目前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技術成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總的來說,技術成熟度不夠高,離真正實用化還有較大的距離,一些重大關鍵技術問題有待進一步突破與驗證。
一、基于晝夜能量平衡的飛機總體設計技術
二、低湍流大氣環境低雷諾數空氣動力設計與試驗技術。
三、高效高可靠動力系統技術
四、高效率高能量密度高可靠能源系統技術
五、超大展弦比柔性體結構設計與氣動彈性剪裁技術
六、超大展弦比柔性體飛
臨近空間超長航時太陽能無人機作為一種新概念飛行器,性能優勢顯著,發展前景廣闊。其工程化發展涉及氣動、結構、材料、機電、控制、太陽能電池、儲能電池等多個技術領域,關鍵技術大多是目前航空領域的空白點,工程化研制的技術難度很大。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隨著高強度輕質石墨烯結構新材料、新型太陽能電池、新型儲能手段等應用于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必將迎來燦爛的明天。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