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那么,這次浪潮會給現代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物聯網是信息化時代重要階段
物聯網是農業發展“新生力量”
12月16日,“全國網絡媒體看安徽·綠色皖農品牌江淮行”活動走進安徽朗坤物聯網有限公司,來自各地的新聞媒體記者感受物聯網對農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他們在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看到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通過電腦就可以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狀態,實行精細化養殖,這就是利用農業物聯網的效果。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農業物聯網一般應用是將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并且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這樣農業將逐漸地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于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
農業物聯網
農業物聯網技術被稱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利用信息化、數字化的技術推動農業經營從粗放式、經驗式管理到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快速轉換,從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保護農業環境。由此可見,農業物聯網建設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然選擇。
物聯網助力工業“制造”向“智造”轉型
物聯網運用融合農業生產,幫助農民更好掌握植物生長所需技能,從而提升農作物產量,為農民創造更多價值。物聯網在工業生產上同樣可以大顯身手。目前,國內已不乏出現物聯網技術融入工業化建設的解決方案案例。物聯網的應用改變了傳統自動化技術中被動的信息收集方式,實現了自動、準確、及時地收集生產過程的生產參數。傳統的工業生產采用M2M(MachinetoMachine)的通信模式,實現了機器與機器間的通信,而物聯網通過ThingstoThings的通信方式實現人、機器和系統三者之間的智能化、交互式無縫連接,從而使得企業與客戶、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
物聯網普及工業
關于我國工業智能化建設發展,國家對物聯網應用亦非常重視。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以“中國制造2025”來應對新一輪的科技產業變革浪潮,其中提到加快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
物聯網給工業企業帶來巨大商機,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業正處于提升轉型的關鍵點。新經濟常態下,中國工業建設已正式邁入與物聯網相融合逐步智能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企業要實現由“制造”向“智造”的轉型,核心技術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需要從僅僅以自動化為基礎的成本節約時代,邁向一個智能化與價值創造的時代。如何找準物聯網生態系統的關鍵節點并進行提前布局,是物聯網未來重要的策略決策。
物聯網地位逐漸被提升,還體現在各國促進產業升級的戰略中。比如物聯網是德國的“工業4.0”重要連接平臺,以及中國上半年推出的制造業“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 是在打破傳統推動工業物聯網化不斷前行。顯然物聯網已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未來工業發展的模式之一。
物聯網技術大范圍運用,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和工業建設提供先進創新技術,在提高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水平的同時,它也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強勁動力。雖然物聯網前景大好。但其在經濟建設上還只是淋了場雨的初級階段,在工業和農業領域的應用還具有大力開發的潛質。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