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及工業文化等視角來看,德國工業4.0體系之根本是高度集成思路的演進,美國先進制造則希望充分發揮其開放式創新的優勢,日本與德國類似,因為其自動化及機器人應用較為廣泛,其特征是高度自動化的思路,而中國制造的基本特征被工業4.0研究院總結為低成本優勢。
工業4.0時代的群雄逐鹿未來工業
雖然各個主要工業國家都提出了對未來工業的概念,例如,德國提出了工業4.0,美國提出了先進制造,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等。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關注依然是德國從歷史視角提出的工業4.0。
德國推動數字化牽引工業4.0
為了推出工業4.0概念,德國工業4.0平臺發布了三份相關報告。工業4.0研究院稱這三份文件為“工業4.0三部曲”。比較重要的是,德國在提出工業4.0的時候,是以“未來項目”(Zukunftprojekt,德文)來介紹的,也就是說明德國實際上認為工業4.0并沒有到來。
工業4.0啟動的時間可能在2020年,在那個時候,工業4.0相關的網絡化技術(例如工業物聯網、服務互聯網等)和智能化技術(例如工業傳感器等)才初步成熟,具有規模化應用的可能,而網絡化和智能化是工業4.0的兩大技術特征。
美國聚焦先進制造顯霸主雄心
雖然德國在概念提出方面似乎占得頭籌,但美國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提出的先進制造計劃,以及后續落地實施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NNMI,National Network forManufacturing Innovation),凸顯了美國的開放式創新能力。
日本多管齊下保機器人領先地位
日本之所以提出創新產業結構計劃(IVI,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這跟安倍經濟學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同時也可以為了應對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的挑戰。
在具體的產業政策方面,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了物聯網加速聯盟(IoT Acceleration Consortium,IIAC)、機器人革命計劃(Robotics Revolution Initiative,RRI)和人工智能研究中心(AI Research Center, AIRC),形成了新科技領域的完整布局。
智能制造鞏固中國低成本優勢
眾所周知,中國制造在過去三十年時間,成功的實現了工業化發展,并再次推動中國制造的產值成為了全球第一位(2010年),但是,西方發達工業國家已經意識到中國制造帶來的挑戰,并逐步開始推行再工業化,這迫使中國制造再次進行轉型升級。
然而,缺少了人口紅利的中國制造轉型升級面臨了較大的挑戰,一方面制造業成本指數(按照BCG研究報告)已經接近美國,相比之下已經沒有多大優勢,另外一方面,中國制造的過度投資和競爭,已經導致產能過剩,在全球貿易再平衡的大背景下,對中國制造極其不利。
但是,中國制造所面臨新一輪工業革命,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有可能給真正有能力創新的企業帶來重塑中國制造產業的機會。大家從諸如工業互聯網平臺運營者逐漸增加等跡象都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正處在一個把握大變革的時代。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