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當VR/AR風潮來臨,創業者與資本蜂擁而至,市場過熱遭遇寒潮,不少企業因后繼無力而倒閉。如今,寒潮剛過一年,還在堅持的創業者、投資人、科技公司看到的又是怎樣的世界?
被捧到云端,再從高處摔到泡沫四散,這是全球互聯網市場最“現實”的一幕。2016年,也有人稱之為是VR/AR的爆發元年,行業經歷了資本市場的熱捧再到無人問津的戲劇性市場轉變。
堪稱冰火兩重天。
2017年第三季度,距2016年資本寒冬開始的臨界點剛好過了一年。這一年里,有近70% VR/AR創業公司分崩離析的慘烈局面,有資本市場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的痛苦掙扎,有巨頭依舊看好持續入場的宏觀布局,還有無數從業者苦苦堅守的未知曙光。
熱潮過去,殘留在海岸上滿是尸骸,那些堅持的泳者還能否順利上岸?
當寒潮來臨
2016年初,知名VR媒體Upload VR在一篇報道中表示,全球科技公司中每10家公司至少有8家以不同的方式涉足虛擬現實或者增強現實領域:蘋果、三星、微軟、谷歌、IBM、英特爾、HP、富士康……
與此同時,這個領域收購與投資頻發。Facebook 20億美元收購Oculus VR;HTC 聯合28家風險投資基金準備100億美元全力布局;阿里和騰訊分別壓注C輪融資高達7.94億美元的MagicLeap和B輪融資5000萬美元的Meta。
浪潮沖擊下,全球創業者趨之若鶩。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初到2016年12月,僅僅中國的VR企業數量就從200家擴張到1600家。獲得天使輪融資的團隊占比40.9%,A輪占比24.1%,這也是寒潮中倒閉的重災區。
“我們在2016年年初融資天使輪的時候,見到的中國投資人是平時的20倍,”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的Lucid CEO Han Jin告訴記者,“當時的市場用瘋狂來說一點都不為過?!盠ucid 是Han的第三家公司,前兩家公司成功退出之后,Han 看到了VR/AR市場巨大的機會。
火熱的行情也讓投資人記憶猶新。Upfront Ventures 是洛杉磯地區最大的基金,他們也深切感受到行業的虛火。Upfront Ventures 合伙人Kevin Zhang告訴記者,“那個時候的瘋狂主要體現在估值上,溢價1.5倍到2、3倍不等。而且很多項目連商業模式都沒有,就只有技術可以輕松拿到高額融資?!?/span>
但市場的反應不盡人意。
受限于高昂價格和產品技術的種種不足,VR/AR設備的市場鋪貨量遠遠達不到到預期的水平。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uper Data Research的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VR頭顯設備總出貨量僅為630萬臺,總收入規模為18億美元。這個數字遠遠低于年初幾千萬臺設備的預期。
物極必反。從2016年第二季度一開始,部分投資人就開始理性起來。下半年開始,整個投資圈直接從言必稱VR/AR變為無人問津。資本市場的徘徊將2016年下半年的行業帶入頹勢。
市場行情急速掉頭后又迎來倒閉潮:根據零壹財經的報道,行業廠商泛濫已倒閉70%,剩下的還有一大部分在苦苦掙扎。
拿紅極一時的VR翹楚暴風魔鏡為例。
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暴風魔鏡都是VR行業的弄潮兒,母公司暴風科技組建暴風魔鏡的兩個月內,便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這支以國內VR第一股為概念的股票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2015年狂攬55個漲停板,被知名自媒體人羅振宇評為兩只妖股之一。
但2016年10月,曾經風光無限的暴風魔鏡在全員大會上宣布業務剝離和裁員的消息。員工從巔峰時期的500人銳減為200人。產品核心也從直播、視頻、社交等20個項目組驟減為硬件、軟件、市場銷售等幾個核心部門。
彼時,大洋彼岸,美國VR/AR產業也被寒潮影響。
2014年被Facebook豪擲20億美元收購的Oculus一向被視為行業標桿,連它也難逃市場劫難。2017年2月,Facebook宣布關閉200家Oculus Rift線下體驗店,將全美體驗店的數量直降40%。隨后,Oculus Rift創始人帕爾默·拉奇黯然離職。Facebook CEO扎克伯克也在接受CNN的采訪時表示,“我們花了很多錢去收購Oculus團隊,我現在其實是這么看待這個問題的,我們當時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應該自己在Facebook內部去組建一個VR的專家團隊,而不應該直接去花很多錢收購?!?/span>
冬天到來,硅谷創業者感受深切。Han Jin 告訴記者,“2016年下半年,曾經張口閉口投資VR/AR的投資人態度大變,他們要么閉口不談、要么閉門不見,消失了一大片?!?/span>
對此,有專家分析,VR/AR行業遭遇寒流并不是壞事,可以讓行業虛火減退發展更健康。VR/AR技術作為新興科技,在發展的過程中遭遇困境在所難免。這次大洗牌,對于存活的企業來說是發展的契機。尤其對于那些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投資商反而會加大資本投入,使其能在寒流中存活下來甚至得以發展,長遠來看來看行業發展將趨于良性。
VR/AR行業最大的痛點是產出和投入不成正比,在應用上面虛熱。對此,產品研發企業應該在產品應用層面深度挖掘,多領域分析找到VR/AR技術的應用點,讓研發的產品具有競爭力和購買力,通過跨行業的應用與融合才能給VR/AR行業提供前進的動力。
寒潮之下的堅守者們
距離2016年下半年的VR/AR冬天已經一年有余,盡管從投資數額來看整個行業還在曲折前進,但寒潮中依然堅持的創業者們仍舊對行業充滿信心。甚至很多的行業突破,都在寒冬中到來:包括七鑫易維支持定點渲染的眼球追蹤技術,ObEN的一張照片構建虛擬人像技術,以及業界期盼已久的無線頭盔。
傳送科技(TPCAST)是HTC Vive X 加速器孵化出來的第一批公司,也是全行業第一個突破無線VR技術的公司。TPCAST的CEO Michale Liu告訴記者,公司最引以為豪的全領域的兩次創舉是硬件的無線傳輸和軟件的多人應用。
對于2017年的行業生態,Michale Liu依然樂觀。他最看好VR/AR作為針對商家的銷售工具,汽車和房地產則是應用最快的兩個領域。消費者可以通過頭盔身臨其境地體驗所購買汽車或房子的大小、顏色、內裝等核心要素,以達到預售的目的?!昂芏郪R公司今年都應該能盈利,” Michale 告訴Xtecher,“這個行業應用有巨大的需求。因為項目很多,包含協助開發VR產品的,協助線下體驗店提供軟硬服務的,或者對行業VR應用進行咨詢服務的公司,都很有前景?!?/span>
他的理由是,各行各業未來都要用VR作為一個有效的銷售工具,去促進銷售轉化。比如,淘寶、天貓也有計劃將所有線上商城VR化——以后去買東西的時候,就不在看淘寶網店,而是直接進到那個虛擬商店里進行購物體驗。
再拿硅谷的一個創業團隊為例。Lucid的產品是一個180度3D拍攝相機,其核心技術在于強大的壓縮算法——視頻質量不變的情況下,該算法能將視頻的容量壓縮90%,并通過任何一個VR/AR設備播放。
創業兩年半以來,Lucid產品已經完成數千臺設備的銷售?,F有合作渠道包括B&H、Amazon,Bestbuy等一線平臺。談到面對市場寒流,CEO表示他能堅持下去的原因是市場的宏觀趨勢,“我覺得3D體驗特別重要,你把這些東西拍下來,10年后你依然可以場景重現。想想一下20年后你重新體驗自己婚禮、升職等人生重要的時刻,這就是科技帶來的力量?!?/span>
Han甚至認為10年以后的VR,可能就是一個隱形眼鏡或者植入型芯片,輕便靈巧、解決現在所有的痛點。當然他也承認,現在VR/AR設備的痛點還需要時間克服,很多人都不想帶Oculus 或者 HTC Vive,因為實在太重了。而諸如暴風墨鏡和Google Cardboard這樣的產品,分辨率和用戶體驗又太差。
無獨有偶,在中國VR/AR創投圈炙手可熱的Insta360也表示樂觀。Insta360先后接受過知名投資機構 IDG資本、啟明創投、迅雷科技、峰瑞資本和蘇寧集團的投資,他們的核心產品Insta360 Nano發布于2016年7月——當時正是寒冬爆發的臨界點。
“不管冬天是否存在,我們都堅定的看好行業未來。”Insta360 海外市場負責人張宇冰告訴記者,“看到一個行業很熱就一擁而上很容易,但是扎下心來一點一點做很難。”作為美國一線名校研究生張宇冰在咨詢行業工作數個月便加入了這家還在草莽期的創業公司。
2017年Insta360進入增長期:Insta360被Facebook官方首推、斬獲2017 CES創新大獎、與谷歌合作將全景相機用于街景拍攝;2017年五月推出專業級相機Insta360 Pro。2016年,Insta360相機全球銷量達數十萬臺,海外占比80%。創始人劉靖康也因Insta360全景相機的成功,入選2017福布斯亞洲30 Under 30榜單。
不遺余力的未來推動者們
行業公認,隨著VR/AR領域市場認知進步,產品越來越成熟,需求將被逐步釋放。
為此,巨頭紛紛布局。微軟陣營的戴爾、HP、聯想、華碩都有2017年下半年推出相關產品的規劃;Oculus的人事變動也表明Facebook的持續向好,寧可付出創始人出局的代價也要將其重整旗鼓;蘋果在2017年6月開發者大會上針對 iOS11 推出的 ARKit,憑借強大的品牌效應布局終端;谷歌繼Google Daydream后又重拾束之高閣3年之久的Google Glass,為搶占市場做新一輪的準備;在游戲行業擁有游戲機PS4重要入口的索尼早于2016年就發布了VR設備,并陸續發布多款VR游戲大作。
HTC是行業中發力最為迅猛的科技公司之一。2016年04月發布HTC Vive幾周后,HTC董事長王雪紅宣布公司將全力投入VR產業和生態企業的發展:在北京、臺北、舊金山等地設立VR加速器,伴隨計劃又投入1億美元的培育基金。2017年3月,HTC宣布以9100萬美金的價格出售其位于上海的手機代工廠,這家一度與三星在安卓市場上并駕齊驅的臺灣手機公司在寒潮中悄然轉型。
“我在硅谷VR/AR的工作中看,這個行業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在HTC Vive就職的曹真對行業寒潮有著不同的看法,“相信的人依然相信,不信的人依舊不信,但是很少有人說我就100%不投VR/AR了,只是現在不投而已?!?/span>
曹真認為,其實行業最核心的痛點在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如果把VR/AR設備當做新一代終端,那么沒有具體內容消費者就不愿意消費,沒有消費者,開發者就不愿意開發,形成死循環。所以很多大公司都先從內容入手,通過內容進行戰略布局。
目前全線轉型的HTC Vive與Sony和Oculus一起,領跑VR硬件設備。
除了創業者和科技巨頭外,看好行業的投資人以及人才也在推動著VR/AR產業前進的步伐。
“我們依然投資行業的底層技術和上層內容的創新,經歷了2016年VR/AR市場巨變后,現在的創業市場以及創業者們都已比較理性。”華巖資本的Toby Zhang表示。截至目前華巖資本已經投資了7~8家VR/AR公司,橫跨中美兩地,所投企業都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Howard Li于2017年07月正式入職阿里巴巴投資的MR(VR+AR混合技術)標桿企業Magic Leap。畢業于東部名校的他收到多家投行和VC的垂青,但最后做出的職業選擇卻令很多人驚訝不已?!捌鋵崗男袠I發展的角度來講,現在進入正是最佳時機”他說,“Gartner Curve上的行業浮躁期已過,剩下還在堅持的都是能走的相對遠一些的公司。”
Gartner Chart可以說明新技術的發展周期曲線問題
Howard所說的Gartner Chart是指新技術的發展周期曲線,由全球權威技術咨詢機構Gartner公司提出。將新技術從概念、胚胎發展到成熟的過程劃分為五個區間。
第一個區間是技術啟動期。一項新技術從無到有,開始受到業界和媒體的關注,無論是大眾還是業內人士都對該技術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這個階段的產品往往并不成熟,但卻有大量的資金進入。
第二個階段是期望值高峰期。人們對新技術的期望值達到最高點,一擁而上,紛紛采用該技術。這時它的估值達到最高峰,泡沫也最大。
第三個階段是幻滅的低谷期。過度的預期被商業現實打破,并將所有泡沫抹去。人們開始從實際出發考慮技術的價值。而用戶需求逐漸明確,產品在設計和使用場景上也趨于成熟。這個階段是最艱難的時刻,也往往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時刻,滿地都是墜落的天使。
第四個階段是領悟的爬坡期。新技術找到新的突破點,由而進入產品化階段。VR現在就在這個階段。
最后是效率的飽和期,也就是當技術開始真正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的時候。
談到VR/AR的未來,曹真說,“無論從內容開發,開發者社群建造,還是硬件開發上都有大量資本投入。蘋果,微軟,Facebook, Google對于VR/AR行業都有激進的布局,這在整個VR/AR發展歷史上, 大型企業"萬眾一心"的潮流是第一次。”
或許大勢洶涌澎湃,將一切未來都煙消云散;更或者大浪勢不可擋,刨去砂礫、留下的都是金子。
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閃閃發光。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