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各級政府堅持規劃引領,完善政策支持,開拓應用市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穩步增長,技術水平不斷進步。
目前我國光伏發電已建立了完備的產業體系,設備制造、系統應用均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6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產量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50%、86%、68%。光伏發電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規模7742萬千瓦,繼續領跑全球。
光伏發電技術不斷進步,成本持續下降,西部地區光伏電價已從2011年的1.2元每千瓦時下降至0.65元每千瓦時,光伏發電成本已降至10年前的1/8。
與此同時,光伏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國際方面,經濟環境動蕩,貿易摩擦增多,近日美國發起“201”條款調查,再次使我國光伏企業,包括通過海外設廠出口產品的光伏企業面臨巨大考驗;
國內方面,與傳統能源相比,光伏產業對政策依賴性仍較強,體制機制不順暢,相關政策不完善,棄光限電、補貼拖欠、稅費較重問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光伏產業良性發展。我們去甘肅省調研了解到,甘肅省2016年棄光率高達30.45%。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已經走在了世界光伏產業的前列。但是,目前光伏產業發展也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有的地區棄光現象嚴重。棄光限電的主要原因:
一是推動能源革命的國策尚未深入人心,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優先發展戰略實施力度有待增強。2016年全球累計光伏裝機約占全球電力裝機的5%,而我國光伏發電量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即便是在光伏發展全國領先的江蘇省,其火電裝機容量仍占全省電力裝機總量的70%以上。
二是依法推進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力度有待增強。實踐中,依法依規取得行政許可或報送備案的光伏發電企業,其發電量未能得到有效保護,如甘肅光電利用小時數僅997小時,距離國家規定的1500小時保障性收購小時數還存在較大差距,且由此造成的損失全部由發電企業自身承擔。
三是市場化機制缺失制約新能源消納。傳統的發用電計劃管理模式下,當電力供大于求,地方政府普遍對省間交易進行行政干預,省間壁壘嚴重,沒有建立調峰輔助服務的市場化機制和補貼機制,使得火電企業缺乏主動調峰的積極性。
四是跨省跨區輸電通道不足,難以在更大范圍消納。截至2016年底,“三北”地區新能源電力外送能力僅占新能源裝機的21%。五是西部地區本地消納能力不足。調研發現,一些地區本地消納電力僅占區域內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4%左右。
我國光伏發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2016年全球累計光伏裝機約占全球電力裝機的5%,而我國光伏發電量僅占全國總發電量的1%。之所以出現棄光問題,主要是受剛才提到的發展觀念問題、市場化法制化建設問題以及通道建設問題等因素制約,因此,要多措并舉解決棄光問題。
一是進一步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提高認識,堅定信心。要清楚認識到,太陽能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可有效降低污染排放;發展光伏產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推動力,對實現東中西部產業合理布局和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全局和長遠意義。
二是適時出臺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建立和完善綠色電力證書制度、碳稅交易等激勵政策,逐步擴大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比例和范圍。
三是加快西部地區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同時加強華北、華東、華中地區受端電網建設,充分發揮跨區特高壓直流通道作用,實現滿功率運行。
四是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依托光伏電力的清潔供暖,以“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為最大化目標,推進清潔為方向,電為核心、電網為平臺的能源結構調整,增加本地消納。
五是重視培育本地消納市場,如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圍繞未來發展的大數據平臺,推動新能源產業和現代高載能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等協同發展,積極培育新增優質用電負荷。
另外,通道建設要有系統規劃,先做好前期規劃和研究再去進行通道建設,同時靈活運用市場手段。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