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產業調整的契機,正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被賦予重大的戰略意義。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目標,意味著傳統制造業從依靠勞動力等成本投入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正朝著智能化、綠色化等方向轉變。
在一些進軍中國的外企眼中,中國市場勞動力等資源成本優勢在減弱,所以出現了媒體報道的部分外企撤離的現象。但在更多外企的眼中,高端制造業領域開啟了在華投資新藍海,中國制造在智能化和數字化等方向提供了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中國制造2025’強化了對外開放的理念,提倡打破行業間的界限。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是全球性的,帶來的影響也將是全球化的。在這方面,外企和中國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曉明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外企看好中國制造契機
“我們特別關注‘中國制造2025’。我們認為中國的轉型方針,是從過去采用廉價的勞動力大量生產同樣的產品,開始轉向更加重視基礎設施制造業和信息技術互聯網的融合交流,以此來提升生產效率,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這些領域跟日立的技術以及開展的工作都密切相關,我們的技術可以用于中國所要發展的這些方面,因此我們今后會繼續加大在中國的工作力度。”日立中國總代表、日立制作所執行常務董事小久保憲一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小久保憲一介紹,日立集團一直非常重視在中國的業務,致力于通過“社會創新事業”為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及產業升級做出積極貢獻。截止到2014年度末,日立集團在中國已擁有182家集團企業,正式員工約5萬名,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600億元人民幣,占日立集團全球總銷售額的12%。
與日立集團同樣看好“中國制造2025”契機的還有IBM。據媒體報道,IBM大中華區科技戰略合作總經理姜錫岫表示,“在互聯網+時代,科技創新的模式正在發生劇烈的改變,開放協作成為了最重要的創新模式之一。IBM正在通過一系列的科技戰略合作項目,將IBM全球領先的核心技術和經驗帶入中國,與中國電子這樣的合作伙伴攜手同行。我相信,我們的合作將能夠引領產業創新,在‘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和分析等產業發展中取得共贏。”
“全球金融危機過后,實體經濟更加受到重視,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重新成為國家競爭的制高點。同時,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全球的產業分工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過去發達國家負責高端制造業,低端制造環節交給勞動力等成本低廉的新興國家。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使得信息技術和相關行業交叉融合協同創新,這給傳統產業帶來了變革性的機遇和挑戰。”對此,王曉明表示,外企看好“中國制造2025”,是基于這樣的世界背景下。
王曉明認為,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所以借全球制造業深度調整的契機,提出“中國制造2025”,將制造業向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向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因為“中國制造2025”第一次將制造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角度,這區別于傳統制造業的戰略方向,圍繞重要產業領域出臺了很多利好政策,2015年公布了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同時地方也有配套的財稅金融政策。
外企搭車需結合自身優勢
那么,備受外企關注的“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哪些新機遇?外企具體如何參與到其中呢?日立集團找到了“社會協創”這樣一個解決方式。
“我們都知道中國現在是世界的工廠和制造業的中心,但是中國也面臨一些問題,在‘中國制造2025’之中也有所涉及,具體來說,一個是更好的節能,與可持續的制造相關,稱之為‘綠色制造’,還有一個IT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實現智能制造,提升制造的效率,這兩個方面也是我們今后在中國開展研發的重點所在。”日立公司執行役常務CTO兼研究開發集團長小島啟二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從今年的4月份開始,日立的研究開發部門成立了“社會創新協創統括本部”,在全球范圍內包括中國,共設有四個協創中心。
王曉明建議,外企進駐中國要根據自身情況,尋求和中國的最佳結合點,借助此來尋找公司的發展戰略。在這方面,日、德、美的企業各有優勢,美國在信息、網絡、數據、智能化等方面優勢明顯,IBM、通用等集團也在往此方向轉型;日本企業在精密生產和企業管理方面具有優勢,比如半導體芯片、顯示器傳感器等基礎零部件的精細加工;德國特征更加明顯,主要優勢體現在生產層面,德國有非常強的制造和加工能力。軟件和硬件達到了最佳匹配的階段,向信息化和制造業最佳結合階段搶占戰略制高點。
“其實,我們的想法并不僅僅是在中國開展制造、銷售和提供服務,我們還要在中國實現研發的本土化,以此來打造一個包括研發、制造、銷售、服務在內的全價值鏈,以此推動在華業務的進一步發展。我認為在中國研發的作用也應該加以改變,做法也應該加以改變,研發工作不應僅僅局限在研究所里開展,而應該更加深入地走進客戶,和客戶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存在怎樣的困難,實現一種課題解決指向的變化,現在已經對我們研發方向進行了調整。”小久保憲一表示。
此外,王曉明表示,中國有制造業方面的需求,更多的應該是戰略導向、問題導向,考慮到中國制造業的現實情況,現在中國處在轉型階段,制造業處在整體承受壓力的環境。要這些企業往信息化、智能化方面改造投入,就要考慮到現實問題,找到合適的模式平衡投資和收益,才能讓外資內資的合作更加順暢。
“這需要政府在標準的設定、數據安全的監管以及政策方面發揮作用。比如中德軟件和硬件的制造標準需要有一致性才能降低合作成本。涉及到消費者層面的隱私和數據安全,需要在合作中更好地處理。”王曉明認為。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