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關于開展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的通知》,并下發了《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決定自2015年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以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進程。《中國電子報》本期約請業內專家進行解讀,深入探討中國推進智能制造的路徑、瓶頸和解決之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涉及五個轉變
目前,我國制造業產品研發、產品服務、產品質量和基礎、制造業信息化水平等環節都有待提高,智能制造是兩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工信部推動智能制造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過程中涉及5個轉變:產品從跟蹤向自主創新最終實現超越的轉變;制造業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轉變;制造業從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制造業從高污染高能耗向綠色制造轉變;制造業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在這轉變的過程中,智能制造是重要手段。
其實,智能制造也包含很多模式,但最基礎的是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即把制造技術、智能科學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應用技術融合應用于制造領域全生命周期里。
需要強調的是,企業不能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最終目的是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提高,而企業的競爭能力體現在產品研制周期短、創新程度高、質量高、成本低、服務好、能源利用率高、對環境友好。
從宏觀上看,智能制造是全盤的復雜的,要根據中國國情循序漸進地推進,也就是說要有中國特色,畢竟一些中小企業連數字化都沒有實現,更談不上智能化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
需充分利用社會創新資源
在工信部發布的智能制造試點方案中,軟的內容太多,還沒有完全體現新一代智能制造中主流的內容。
德國提的工業4.0與這個方案中概括的內容還有所不同。德國在工業4.0中提出了“務聯網”的概念,而不是“物聯網”。“務聯網”是指要與制造任務關聯起來,包括企業的工藝流程、制造或者售后服務,對制造任務和社會資源都進行調度和計劃。“務聯網”突破了工廠和車間的概念,這才是德國工業4.0最先進的地方,即充分利用社會創新資源。
這一點對我國尤其重要,目前國內制造能力嚴重過剩,研發能力嚴重不足,怎么樣利用社會資源把這個做好,我認為這是新一代智能制造應該做好的核心事情。此為其一。
其二,個人認為,應用示范中對底層的智能裝備的重視還要進一步強調。
此外,建議應用示范工程涵蓋面更廣,把機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裝備都涵蓋在內。其實3D打印在產品開發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智能制造試點方案中沒有提,實際上在長三角、珠三角已經有很多企業在做,就是規模比較小,也希望在試點中能夠集成做一個比較好的應用示范。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
智能轉型需制定差異化目標
智能制造的確是全球制造業發展趨勢,也是我國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但在推進我國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不能過于強調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而忽視了傳統產業本身的實際基礎。
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其現狀是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按照德國工業4.0的標準,我國有些大型工業企業已完成了3.0,其智能工廠已很成熟,自動化程度也很高,信息采集也都數字化標準化了,其向4.0邁進就很順利,畢竟有了很強的基礎。但我國還有很多企業還停留在2.0,有的甚至可能還處于1.0水平,有些企業的生產車間甚至還是手動的,自動化程度非常低,流程沒有標準化,也沒有數字接口,更談不上信息采集。
可以說,相對于德國等已實現工業化,自動化程度已非常高的發達國家,我國制造業還需要大力去補自動化的課。我國制造業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去實現3.0的目標。因此,推進我國智能制造發展,不能僅僅看到那些占比在10%左右的智能制造水平高的大企業,更要顧及90%未成熟的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分類指導,制定差異化目標,智能轉型的同時也要強化基礎。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首席專家蔣明煒
既要選示范試點也要鼓勵努力者
國家對智能制造非常重視,從幾個方面推進智能制造的發展。《實施方案》的發布是很好的開頭。不過我有一點不同看法:文件的示范試點要求是評選出已經實現的案例,總結經驗,進行推廣。但是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正在規劃如何去實現智能制造,如果按照現在的行動方案,那么這些企業就沒有機會進入國家鼓勵的范圍。
要做好智能制造的推進工作,不僅僅是試點示范已經做出來的企業,而且還要鼓勵正在努力去做、去實現智能制造的企業。
另外,要站在更高水平、按照最新的理念和思想構建智能化工廠。《實施方案》中提到了離散制造業的數字化車間等,是分開講智能制造的,例如這個廠可能實現了智能產品,那個廠可能建成了數字化車間等,都列入了示范行動范圍。而沒有從智能化工廠的高度來打造全面的智能制造。一個全面的智能工廠,需包含智能的產品、智能的管理、智能的研發、智能的營銷等等。如果從智能工廠角度來做示范試點,可能做出的示范會更具有代表性。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辛勇飛
可以用案例方式整體提升一個行業
中國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一,這也與中國實際發展相關。其中有一些用得比較好的明星企業,如海爾。但也有很多企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離先進水平,或者平均水平尚有比較大的差距。所以中國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是工業1.0、2.0、3.0并存的現狀。而且在應用信息技術比較好的企業中,也存在所謂的應用技術自主性不高的問題。目前國內很多企業用的技術是國際主流企業提供的,國內做智能制造裝備的企業還在努力中。
智能制造對中國企業來說還是很新的一件事,有很多方面需要去做探索,摸索經驗,通過市場化的創新擴散機制,為更多企業所借鑒。設立智能制造試點,是建立了一個風險共擔的機制。試點示范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傾斜或者支持,因為這些試點單位承擔的風險是比較大的,而所得經驗是為整個社會所共同享受的,所以對試點工作給予一定支持,也是降低了試點企業的風險。這個風險通過轉移支付,由整個行業共擔,對這些先行者也是合理的支持和幫助。
其實美國在推動工業互聯網時,也是采用案例式的推薦方式,幾家企業通過合作,形成一個成熟案例,這個案例帶有示范性和可擴散性,再給其他企業學習,從而促進一個行業的整體性提升。
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
實施方案瞄準了六個實施方向
實施方案瞄準了6個實施方向。第一是針對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即在鋼鐵、石化等數字化程度較高的流程制造中做智能工廠的示范。
第二是在汽車、家電等離散制造中推進智能化車間。工廠是智能制造的載體,需要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管理營銷等全方位推進智能制造。
第三是智能化產品。將芯片、傳感器、儀表、軟件系統等智能化產品嵌入到智能裝備中去,實現互聯互通,以便于數據采集和分析,提升智能化程度。
第四是針對新業態新模式的智能示范,例如電子商務、個性化定制等。企業不僅僅可以自己做智能平臺推廣產品,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平臺。
第五是針對智能化管理,集中在物流信息化、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方面。生產過程智能化做得再好,也要和管理有機結合,以更好地降低物流成本。現在智能制造提出“兩降三升”,包括降低生產成本、能源材料消耗,提高生產效率、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等,能否實施高效的管理,使這些方面得到提升,是智能制造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六是將智能服務作為方向,例如在線服務、在線維修,目的是拓展傳統制造企業業務的寬度,讓企業為客戶做好服務。
專項行動后續將專門針對6個方向設定試點示范目標,在產品研發設計、制造、管理、服務等領域制定具體的條件。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