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發布了《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簡稱“《規劃》”),圍繞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兩化融合這5個方面確立了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
石化和化學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經濟總量大,產業關聯度高,與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國防軍工密切相關,在我國工業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需要。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創新、產業結構、綠色發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國由石化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
在經濟發展方面,《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石化和化學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銷售利潤率小幅提高,2020年達到4.9%。
在結構調整方面,《規劃》提出,傳統化工產品產能過剩矛盾有效緩解,烯烴、芳烴等基礎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環境友好型農藥產量提高到70%以上,新型肥料比重提升到30%左右,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世界級化工園區與以石化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行業發展質量和競爭能力明顯增強。
在創新驅動方面,科研投入需占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2%。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日益完善,在重點領域建成一批國家和行業創新平臺,突破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成套裝備,形成一批具有成長性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綠色發展方面,“十三五”末,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3%,萬元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減少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5%,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削減30%以上。
在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方面,《規劃》要求,企業兩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綜合集成的企業比例達到35%。石化和化工智能工廠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在石化、煤化工、輪胎、化肥等領域建成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車間;建成若干智慧化工園區,開展石化和化學行業工業互聯網試點。
《規劃》提出,未來5年繼續完善產業政策,編制《關于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推進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或關閉退出;研究制定規范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布局的指導性文件;利用現有專項資金渠道(專項、基金等),繼續對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工作予以支持;適時研究石化和化工產品進出口關稅、出口退稅及加工貿易政策。
工信部將建立《規劃》實施的動態評估機制,對階段成果實行動態監測,適時委托第三方開展中期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按程序調整《規劃》內容。
我國成為世界最大化學品生產國
“十二五”時期,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
根據工信部提供的數據,過去5年,全行業產值年均增長9%,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4%,2015年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8萬億元。
甲醇、化肥、農藥、氯堿、輪胎、無機原料等重要大宗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乙烯、丙烯的當量自給率分別提高至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給率達到63%;隨著新型煤化工和丙烷脫氫等技術獲得突破,非石油基乙烯和丙烯產量占比提高到12%和27%,有效增強了我國石化和化工產品的保障能力。
區別于早年的散亂發展,我國石化行業的區域布局也得到改善,建起了22個千萬噸級煉油、10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石化產業集聚區;建成云貴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鉀肥等大型化工基地及蒙西、寧東、陜北等現代煤化工基地;化工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已建成32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
科技創新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建成了數百個石化和化工企業技術中心,建成了萬噸級煤制芳烴裝置,對二甲苯和煤制烯烴等一批大型石化、煤化工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部分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超過90%的規模以上生產企業應用了過程控制系統(PCS),生產過程基本實現了自動化控制。生產優化系統(APC)、生產制造執行(MES)、企業資源計劃管理系統(ERP)也已在企業中大范圍應用,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石化、輪胎、化肥、煤化工、氯堿、氟化工等行業率先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十二五”時期,石化和化學工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巴斯夫、沙特基礎工業公司、杜邦等跨國化工公司積極拓展在華業務,建設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品檔次明顯提升。
國內石化企業開展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跨國并購,比如中國化工收購馬克西姆—阿甘公司、倍耐力公司等取得較好成效,提高了國內行業全產業鏈競爭水平。輪胎行業在天然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重點布局,投資建設多家工廠。氮肥行業已向孟加拉國、巴西、越南、新西蘭等國家輸出合成氨、尿素生產技術。鉀肥行業在海外10多個國家投資了20余個項目,彌補了國內鉀肥供應不足。
未來5年是由大到強的關鍵期
“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都取得較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仍有差距,體現在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行業創新能力不足、安全環保壓力較大、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等4個方面。
結構性矛盾主要是傳統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缺口較大。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磷肥、氮肥等重點行業產能過剩尤為明顯。與此同時,以乙烯、對二甲苯、乙二醇等為代表的大宗基礎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自給率偏低,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塑料、特種橡膠等高端產品仍需大量進口。
縱觀整個行業,科技投入整體偏低,前瞻性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較少。核心工藝包開發、關鍵工程問題解決能力不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尚在起步階段。
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化工圍城”“城圍化工”問題顯現,加上部分企業安全意識薄弱,行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矛盾凸顯,“鄰避效應”對行業發展制約較大。行業的環境生態保護壓力不斷加大。
環保壓力大也與早年布局不盡合理有關。我國石化和化工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能分布分散,部分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尚未進入化工園區。甚至,化工園區也已經存在“數量多、分布散”的問題,沒有發揮園區應有的優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轉型升級、邁入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行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嚴峻復雜,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相互交織,增長潛力和下行壓力同時并存。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步伐艱難緩慢,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美國大規模開發頁巖氣、頁巖油,伊朗重返國際原油市場,化石能源替代技術快速發展給國際油價回升帶來較大不確定性。全球石化產品市場重心進一步向東亞和南亞地區轉移,部分石化產品競爭更加激烈。但“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也為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從國內看,石化和化學工業進入新的增長動力孕育和傳統增長動力減弱并存的轉型階段,行業發展的安全環保壓力和要素成本約束日益突出。
積極的方面是,“十三五”期間,在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等因素的拉動下,石化和化工產品市場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約為56%,預計到2020年超過60%,這意味著超過5000萬人將從農村走向城市。”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型城鎮化和消費升級將極大地拉動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投資,促進能源、建材、家電等需求增加,進而拉動化工產品需求持續增長。
同時,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民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翻一番,社會整體消費能力將增長120%以上,居民消費習慣也將從“溫飽型”向“發展型”轉變,對高端石化和化工產品的需求增速將超過傳統產業。
八大任務推動石化業由大到強
圍繞著“十三五”發展目標,《規劃》明確了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發展化工新材料、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強化危化品安全管理、規范化工園區建設、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擴大國際合作八大任務。
在創新驅動戰略上,《規劃》提出,在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現代煤化工等重點領域建成國家和行業創新平臺;圍繞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及國計民生重大需求,著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加快化工新材料等新產品的應用技術開發,注重與終端消費需求結合,加快培育新產品市場。
具體來看,應推進無汞催化乙炔法氯乙烯、乙烯羰基合成制甲基丙烯酸甲酯、甲醇制芳烴、合成氣制聚酯級乙二醇等關鍵技術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推進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甲烷直接轉化制烯烴等技術的研發。
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同時,對傳統行業的產能控制不能放松,我國將探索建立落后產能法制化、市場化退出機制。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繼續嚴格控制尿素、磷銨、電石、燒堿、聚氯乙烯、純堿、黃磷等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對符合政策要求的先進工藝改造提升項目應等量或減量置換。
在化工新材料領域,《規劃》提出需圍繞航空航天、高端裝備、電子信息、醫療健康等領域,提升工程塑料工業技術,發展用于水處理、傳統工藝改造及新能源用功能性膜材料,重點開發新型生物基增塑劑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根據《規劃》,3D打印材料是工程塑料發展的亮點之一。企業可加快開發3D打印用光敏樹脂及聚醚醚酮、碳纖維增強尼龍復合材料(200攝氏度以上)、彩色柔性塑料、PC-ABS材料等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料。
在兩化融合領域,智能工廠和智慧化工園區試點會繼續推進。從企業自身來說,推動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和智慧物流應用,實現研發設計、物流采購、生產控制、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全鏈條的智能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在煉化行業,重點推進原油調和、石油加工、倉儲物流、銷售服務供應鏈的協同優化。
“未來將在石化和化工行業建成80家以上智能工廠,并制定石化和化學工業智能工廠標準體系。”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說。
在危化品安全管理領域,加強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規劃銜接,優化危險化學品規劃與布局,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加快淘汰高風險產品及工藝,提高危險工藝的自動化控制水平和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實施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簽制度(GHS),建立全產業鏈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綜合信息平臺,啟動危險化學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試點。
在化工園區建設領域,《規劃》要求改善園區安全環保水平的公用工程,包括建設專業危險化學品處置消防站、污水處理廠、危險化學品廢棄物處置設施等,支持園區建起智慧管理系統,力爭建成5~8個以石化和化工為主導產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在重大項目建設領域,《規劃》強調加快現有乙烯裝置升級改造,優化原料結構,實現經濟規模,提升加工深度,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芳烴項目建設,彌補供應短板。在中西部符合資源環境條件地區,結合大型煤炭基地開發,按照環境準入條件要求,穩步開展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工程化和產業化升級示范。
在國際合作領域,《規劃》提出深入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支持國內企業參與海外資源的勘探與開發,重點推進油氣資源開發、北美頁巖氣制甲醇和乙烯及下游衍生物、鉀肥和輪胎生產基地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戰略合作產業鏈。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