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時期,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將締造全新的生產模式。
專家認為,雖然我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但整體上還處在一個大而不強的階段,隨著人口紅利消失,我國大量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低端制造業升級需求迫切。
政府提出互聯網+協同制造,本質是以兩化融合為主線,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促進供給側改革。
互聯網
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管理、生產等全環節全流程滲透,將大幅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水平,加快構建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組織結構優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從全球來看,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美國出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都在走智能制造路線。在我國,“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兩化融合是主線,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人表示,實現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業互聯網,可以理解為“網絡+數據+安全”,其中網絡是基礎,數據是核心,安全是保障。工業互聯網的建設發展將引導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和服務加快向工業領域延伸和應用。在促進制造業高端發展的同時,將帶動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技術應用和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信息通信業發展的新藍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認為,智能制造是一個新的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通訊技術和工業的深入融合,通過網絡把工業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互聯起來構成一個閉環,來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對數據分析決策,以數據為核心驅動最終實現智能制造。同時,因涉及核心的生產領域,面臨的安全風險更大。
至頂網和工業4.0協會近日聯合發布《中國工業4.0進程報告》,通過對國內12個制造業發達省市的22個制造業細分領域所做的調研顯示,國內已有超過75%的企業開始或準備開始工業4.0的投入。其中,已開始投入到工業4.0變革的企業占43.92%,未來三年內開始投入的企業占到32.43%,沒有考慮的只有14.86%,顯示出中國企業的積極性。
相關信息顯示,業界的共識是:互聯網為核心的新經濟和工業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需主動迎接這場變革。
不過,智能制造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面臨認識、技術、標準和人才等挑戰。曹淑敏指出,全球不管工業4.0還是美國的先進制造業,都是要用至少10年的時間去逐步實施,我們也不能盲目地去做,一定要腳踏實地。
據介紹,發展智能制造需要協調各方力量,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共同制定規范統一的標準體系,推廣應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目前,工信部正在支持相關單位加緊籌建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匯聚產業鏈各方資源。
地方人士提出,要搶抓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時間窗口”,搶先發展信息經濟,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依靠市場力量,強化制度供給和平臺創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釋放出“傳統制造+互聯網+創業創新”的疊加優勢。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