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家遇上企業家,總能擦出火花,而將智能化思維運用到家電制造,勢必會引起制造領域的“大爆炸”。
在長虹總部,我們見到了工程技術中心工業工程部部長巫江。與印象中的技術研發人員不同,巫江頗有學者氣質,言談中既有嚴密的邏輯,又不乏風度和幽默,更有一份長虹人的精氣神。“長虹人就要有一絲不茍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但又得讓自己時刻保持年輕的心態,緊跟時代的步伐”,巫江笑著迎接我們。
十多年前,巫江來到長虹,從最初的“小鮮肉”,成長為項目部長。“我把’黃金十年’奉獻給長虹,而長虹給了我更多。”巫江頗有感慨。“看著長虹的工廠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到今天的智能工廠,欣喜的同時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更需要努力下一個十年。”
長虹智能工廠
說起長虹的“智能工廠”,巫江的話匣就打開了。其實,在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之前,長虹就開始了這項智能化生產的實踐。巫江經歷了長虹智能工廠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為了讓生產過程更加智能,長虹在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制造理念的基礎上,對生產系統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在綿陽建立了智能工廠的雛形——F2(第二彩電制造廠)工廠。 過去的生產流水線標準化程度高,但也容易引發很多問題,一個環節出了故障,其他節點都無法繼續工作,很容易影響到生產周期。同時,預估失靈,供需不匹配,還會出現庫存過剩或是不足的情況。F2工廠采用“流水線+U型線”的方式,以物聯網信息系統為核心,以傳感器、企業服務總線(ESB)、制造執行系統(MES)等技術為支撐,實現對生產系統、產品、設備工作狀態的動態實時監測,通過RFID技術為每臺產品建立了身份信息,如果產品的某個路徑出現了問題,生產線會自動選擇其他路徑繼續生產,在充分滿足大批量生產的同時,也滿足了多品種小批量混線生產的需求。
“智能工廠是一個比無人工廠還先進的理念。”巫江介紹道,長虹深化了互聯網思維,提出了區別于傳統生產制造模式的智能制造概念,這完全是一個全新的標準化模式,我們管它叫“多階段混聯離散生產模式”,通俗點說,也就是“智能工廠”。如今,該模式已成功運用至長虹集團旗下的電視、冰箱、空調、注塑無人工廠等多個領域。其中,以綿陽彩電生產基地為例,工廠占地面積由4萬平方米節約到2.3萬平方米(場地利用率提升42.5%),在多品種混線生產的情況下,人效提升40%以上,庫存周轉率提升25%,累計實現經濟效益達20.8億元,成效明顯、效果顯著。這就是用科學武裝企業帶來的奇妙反應。而長虹,也一直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智能制造,面向未來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凸顯,顧客和企業間的聯系愈加緊密,企業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將消費者的需求作為智能制造的最高標準,反向考量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講求高效和敏捷,長虹的智能制造就是為解決這種問題而生,長虹對智能制造的理解就是——“大規模個人化定制”。
信息化時代,數字技術讓現代人的生活大爆炸,而科學的體系能夠讓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大規模個人化定制”不僅僅局限于工廠本身,更是將顧客、企業、供應商之間的信息打通,實現了設計、銷售、制造、物流、售后數據的聯動。未來長虹的“智能工廠”將更加的人性化和個性化,既可以滿足了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又能夠讓企業生產更加高效,一舉兩得。
比如你想要一臺刻著你名字的CHiQ電視,而他想在CHiQ上寫上座右銘,在原來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就算實現,也要付出巨大成本。而有了“智能工廠”以后,就大不相同了。通過把不同種類的個性化工件分散在不同工序,用一套生產標準,就可以生產出種類不同,又用戶深度定制的個性化產品。生產中,我們可以使用物聯網技術,賦予不同的工件,不同的數據信息,把用戶的定制需求也設定成為數據,這樣工廠就由加工產品轉變為對數據的加工,讓機器人和設備共同完成這些復雜的工作,用數據和標準化的操作實現我們的大規模個人化定制。
在智能制造領域,無論在技術還是理念,長虹都是帶頭人,長虹智能制造獲批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是四川省唯一一個國家試點示范企業。同時,在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行動中,長虹積極參與智能制造標準編制:主導“彩電行業智能制造新模式關鍵應用標準試驗驗證”項目,并參與了“智能制造評價指標體系及成熟度模型標準化與試驗驗證系統”項目。
2015年,隨著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長虹更把“多階段離散型生產模式”模型搬上了2015年上海工博會,引起了國內外生產制造界極大的關注。
在采訪末尾,巫江告訴我們,“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目標實現的主要突破口之一,長虹作為國有企業,肩負著民族品牌振興的使命,必須走在智能制造的前列,這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長虹的智能工廠已經點燃了家電業智能制造的導火索,筆者相信長虹“大規模個人化定制”將推動家電制造模式、標準以及產業鏈的變革,中國“智造”的時代正在到來。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