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國各區域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
根據我國行政和地理區劃方式,結合機器人產業實地發展基礎及特色,將全國劃分為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共六大區域,經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綜合評價六大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的產業規模效益、結構水平、創新能力、集聚情況和發展環境,系統比較各區域估值得分情況。結果顯示,長三角地區在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基礎最雄厚,較其他區域領先優勢顯著,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產業逐步發展壯大,東北地區雖具有機器人產業先發優勢,但近年來產業整體創新能力有限,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但仍表現出一定后發潛力。
一、京津冀地區: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相對領先
京津冀地區是機器人產業的重要發展基地,區域內北京、天津、河北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已逐步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關系。京津冀三地在機器人產業鏈、智力資源、創新平臺、應用開發和政策環境等方面各有優勢,集聚發展態勢顯著。
(一)產業規模效益
京津冀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共387家,總產值450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達16%,產業規模處于全國中上水平。北京工業機器人數量不多,服務機器人發展規模和相關人工智能基礎技術全國領先;天津以天津機器人產業園和濱海機器人產業園為核心,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水下特種機器人;河北以發展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為主,重點打造若干特色產業基地及園區。
(二)產業結構水平
京津冀地區持續打造以智能機器人為主要方向的創新平臺。北京在人形機器人、操作系統等機器人核心關鍵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智能家用服務機器人不斷興起,人工智能相關技術不斷優化,已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智能機器人創新鏈;天津在智能服務機器人方向已形成智能平衡車、水下特種機器人的產業集聚;河北唐山已成為金屬焊接、礦用探險等行業機器人研發基地。京津冀地區機器人產業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處于全國中游水平,部分重點企業已實現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但大部分零部件仍需進口。
(三)產業創新能力
北京市擁有國內領先的研發創新資源,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實體和核心產品,實現了從硬件到軟件,從產品到服務的機器人產業鏈覆蓋;天津在機器人研發以高等院校為主導,專利多分布在工業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和醫用機器人方面;河北正通過開放合作引進機器人產業創新資源,強化與北京等創新集聚中心的協同合作,穩步推進特種機器人產業發展。
(四)產業集聚情況
京津冀地區產業集聚度CR5指標為15%,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涌現出一批典型企業,已具備一定市場競爭實力。京津冀地區部分龍頭企業自主研發核心零部件現象較為普遍,但在工業機器人和部分服務機器人領域核心零部件均為進口。京津冀地區機近三分之一的企業具有自主品牌,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五)產業發展環境
京津冀地區人才環境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聚集了包括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在內的23家機器人領域重點科研院所。京津冀地區金融環境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平均金融增加值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二、長三角地區:綜合實力雄厚促進產業高速發展
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工業機器人產業起步早、發展基礎較為雄厚,在上海、昆山、常州、徐州、南京等地已形成集聚效應。長三角地區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機器人產業鏈,在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產業規模效益
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共1271家,總產值達860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達15%,無論是企業數量、產業規模,還是平均銷售利潤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全球機器人巨頭均在長三角特別是上海設有總部或基地,對長三角地區的產業效益貢獻巨大,憑借規模效益、先進軟硬件設計和生產能力,保持技術、市場優勢,占據消費機器人高端和高附加值市場。同時,國內龍頭企業也紛紛落戶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研發、生產、應用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集聚了一批本體和功能部件企業、系統集成商和相關科研院所。
(二)產業結構水平
長三角地區機器人本體研發及生產企業占比及高端產品收入占比位于全國中上水平,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同樣領跑全國。整體來看,長三角正在形成從上游的減速器制造、零部件控制系統生產到中游的本體制造和下游系統集成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鏈條,這些產業鏈條的大型企業又對其他關聯企業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快了機器人制造企業在長三角的集聚發展。同時,長三角地區系統集成業務在全國占據絕對優勢,有四成的系統集成業務在此集聚。
(三)產業創新能力
專利方面,長三角地區主要以江蘇和浙江為主,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東南大學等重點高校,同時區域內重點企業也擁有一定數量的專利授權。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平均研發投入占比在全國相對領先,高新技術企業總數也顯著高于其他主要地區。
(四)產業集聚情況
長三角地區由于設有全球機器人巨頭總部基地,機器人產業集聚度較高,集聚度CR5指標為40%。國內部分龍頭企業加快核心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能力,但仍處于發展初期,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均處于外購階段。區域分布上,長三角地區形成多點分布、錯位競爭的特點,但產業整體協同發展能力有待增強。市場布局方面,長三角地區的工程機械、汽車、大飛機、輪船、電子制造等優勢產業為工業機器人應用提供廣闊的市場,為產業發展壯大提供市場推動力。同時,長三角地區機器人品牌企業數量居于全國首位。
(五)產業發展環境
長三角地區人才環境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聚集了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蕪湖哈特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近20家相關院校和研究機構。部分企業參與機器人研發,與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優勢互補,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對機器人設計、開發和應用等進行研究,從技術基礎到技術應用均展開多方面合作。長三角地區金融環境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平均金融增加值占比僅次于京津冀地區。
三、珠三角地區:應用市場廣闊推動多地協同發展
珠三角地區作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地區,區域內深圳、廣州、東莞、順德等地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已逐步形成多點發展、協同推進關系。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應用市場較為廣闊、基礎技術發展實力較強,已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條。
(一)產業規模效益
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為747家,僅次于長三角地區,總產值達750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為17%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珠三角地區企業積極與具有技術優勢的國際機器人龍頭企業對接,完成多項企業的引進合作。世界龍頭企業的入駐,有力推動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規模擴大。
(二)產業結構水平
珠三角地區機器人本體研發及生產企業占比低于長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區,高端產品收入占比也沒有優勢,但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珠三角地區在數控機床領域有比較好的基礎,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特別在機器人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的相關技術處于全國領先位置。隨著工業機器人市場和技術的日臻成熟,珠三角地區一批本土智能制造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
(三)產業創新能力
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平均研發投入占比僅低于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多,涌現出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優秀企業,在數控設備、無人物流、自動化控制器、無人機領域具備一定的領先優勢。
(四)產業集聚情況
珠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度較低,CR5指標為15%,在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核心零部件領域均涌現出一批優秀企業,具備一定市場競爭實力。珠三角地區平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處于全國中游水平,特別是部分本地龍頭企業在機器人控制系統和伺服系統方面具有較強技術實力,而中小型企業的核心零部件仍以進口為主。珠三角地區機器人自主品牌企業占比不高,在自主品牌建設方面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五)產業發展環境
珠三角地區人才環境在全國處于中游位置,與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相比具有一定差距。珠三角地區具備一定的機器人研發實力,聚集了包括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等近20家機器人院校及研究機構。珠三角地區金融環境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相關投資基金發展迅速、投資方式靈活、覆蓋面較廣,為機器人產業提供較為雄厚的資金支持。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