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國各區域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下)
四、東北地區:龍頭企業對產業鏈帶動作用明顯
東北地區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重要發展區域,哈爾濱、沈陽、撫順等地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已積累一定基礎。東北地區依托知名企業和科研機構,面向重點行業開發成套機器人裝備,針對國防、民用領域需求開發服務機器人系列產品,重點研發海洋作業機器人。
(一)產業規模效益
東北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為257家,顯著落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總產值430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為13%處于全國中游水平。東北地區重點發展焊接機器人、移動機器人、噴釉機器人和其它服務型機器人,同時加快關鍵基礎零部件及通用部件生產,逐步形成整機制造、零部件生產區、精密加工及產業創新中心的機器人產業鏈格局。
(二)產業結構水平
東北地區機器人本體研發及生產企業占比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高端產品收入占比處于全國中游水平,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東北地區在機器人技術儲備方面具有較強競爭實力,掌握了一定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并具有自主技術引領、產品體系完備、應用領域廣泛的主要特點,但中小企業發展水平相比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仍有一定差距。
(三)產業創新能力
東北地區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集中度較高,但平均研發投入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全國均不占優勢。東北地區機器人重點龍頭企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在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多關節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自動化裝備等領域具備強大的研發實力,其產品與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制造、醫療、核電等行業。
(四)產業集聚情況
東北地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度CR5指標為50%,高居全國首位,本區域內龍頭企業均位居全國機器人企業第一梯隊。得益于東北地區較為雄厚的技術研發基礎,東北地區平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軸承、電路板、傳感器等機器人配套零部件生產能力有限。東北地區機器人自主品牌企業占比不高,本地化應用能力有限,應用市場仍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等東南沿海。
(五)產業發展環境
東北地區人才環境在全國處于中等位置,與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東北地區集聚了包括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4家機器人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較強。東北地區金融增加值占比處于全國中游水平,產業投融資相對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較為滯后,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實力的重要突破口。
五、中部地區:政策優勢引發產業集聚效應初顯
雖然中部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但憑借戰略布局和政策支持,目前已形成一定的集聚效應。通過大力引進機器人龍頭企業,積極培育本土企業,中部地區正在逐步打造鏈條完整、技術先進、優勢突出的機器人產業鏈,引導產需合理對接,加快工業機器人研發、產業化集成與應用創新步伐,在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一)產業規模效益
中部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453家,總產值達600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為11%,均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征是依托已有工業基礎,通過系列扶持政策,以打造機器人產業園區為載體,引進培育機器人骨干企業。通過建設洛陽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園、武漢機器人產業園等重點園區,中部地區匯集了一批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產業集聚態勢初步形成。
(二)產業結構水平
中部地區機器人本體研發及生產企業占比及高端產品收入占比均處于全國中游發展水平,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較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仍有一定差距。中部地區由于發展機器人產業基礎較弱,以對外引進為主,通過產業鏈各環節的科學設計,產業結構將日趨完善,未來發展仍具較大潛力。隨著科研成果轉化的不斷推進,中部地區將以開放式創新方式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團隊,本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亦具有更好的延展性。
(三)產業創新能力
中部地區機器人產業平均研發投入占比及整體研發投入在全國屬于中游位置,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機器人產業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中部地區正涌現一批創新型機器人企業,不斷突破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在焊接機器人、高檔數控設備、減速機、控制系統及環境檢測設備等領域均有一定的研發實力與品牌影響力。
(四)產業集聚情況
中部地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度CR5指標為30%,平均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較低,雖然以華中數控為代表的骨干企業加強自主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能力,但其他大部分企業仍以加工組裝為主,缺乏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賴進口,本土化生產能力有限。中部地區機器人品牌企業數量位于全國中下游水平,除少數機器人骨干企業外,大部分機器人缺乏品牌認知度。中部地區科研基礎較弱,產業鏈上下游貫通能力有限,在發展機器人智能化技術方面意識不強。
(五)產業發展環境
中部地區人才環境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聚集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國家數控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9家重點院校及科研機構。中部地區積極引進國內先進技術創新團隊,與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深度合作。但中部地區平均金融增加值占比僅高于西部地區,整體金融環境發展較為滯后。
六、西部地區:促進產業發展的各類資源仍較稀缺
西部地區作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后發之地,通過集聚機器人本體制造、系統集成及智能化改造行業資源,組織實施一批機器人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重大項目,重點發展機器人關鍵技術和扶持骨干企業,打造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鏈雛形。
(一)產業規模效益
西部地區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234家,總產值350億元,平均銷售利潤率為9%,均處在全國較低水平,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等發達地區有不小的差距。西部地區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征是核心區域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單點突破,以機器人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發揮產業規模化效應。
(二)產業結構水平
西部地區機器人本體研發及生產企業占比、高端產品收入占比與平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均處于相對落后的發展水平。由于本地發展機器人產業基礎不足,西部地區主要依靠資源外部引進和自主培育相結合,基于已有工業基礎,由點到鏈拓展機器人產業,集中優勢力量進行產品開發,部分工業基礎較好的區域未來發展可期。
(三)產業創新能力
西部地區機器人整體研發投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與機器人產業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盡管如此,西部區域機器人重點企業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領域仍有一定的技術突破能力,對外提供較為成熟的設備產品及解決方案。
(四)產業集聚情況
西部地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度CR5指標為28%,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缺少大型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效應仍未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不足,機器人產業較為分散,大部分企業仍以加工組裝為主,品牌企業數量較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差距較大,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五)產業發展環境
西部地區盡管科研機構總數較少,但仍聚集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蘭州大學、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等7家國內機器人領域高校及研究機構,在機器人研發與教育培訓方面創造了豐富的成果。西部地區平均金融增加值占比低于中部地區,尚未形成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的金融生態體系。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