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特征趨勢(下)
四、業務布局逐步向新興領域加快延伸
近年來,制造業各行業普遍面臨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迫切需要加快建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產環境,提升產業整體產能與經濟效益。在此背景下,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已經由汽車、電子、食品包裝等傳統領域逐漸向新能源電池、環保設備、高端裝備、倉儲物流等新興領域加快布局,帶動相關產業加速發展。以高鐵動車組車體制造為例,包含加工、焊接、裝配、打磨四個核心工序,如果全部由人工完成需要六七百人歷時四個多月時間。在動車車體焊接,車窗、車軸、車輪等配件打磨拋光工序中引入多軸工業機器人后,相關組件生產質量明顯改善,生產效率極大提高,單臺打磨機器人可代替10名工人同時工作,人工成本及操作時間得到有效控制,利潤空間不斷擴大。
五、資本對產業的促進作用尤為顯著
技術和資本是產業發展的兩大原始驅動力,任何一輪技術創新,都必然要有資本市場的堅強支撐,而資本市場的長期收益,也往往來自對技術創新點的把握和培育。目前全球機器人行業都處于資本風口,我國機器人產業資本市場亦非常活躍。資本杠桿的運用顛覆制造業的傳統運作邏輯,提供機器人企業增長新思路。制造行業普遍遵循“技術-產品-市場-收益”的傳統企業運作規則,機器人行業資本杠桿的使用打破此線性、單向傳導模式,使產業發展形成結構化、多層次發展模式,推動機器人產業進入資本聯動、跨越增長的新時代。資本市場可以為新興科技公司帶來資金、品牌和渠道優勢,引導其合理配置資源,搶占戰略高地。2017年6月12日,上海新時達宣布以4.05億全資收購杭州之山智控技術有限公司,以此擴展運動控制產品線、完善機器人與運動控制系統產業鏈布局。2017年上半年,智能物流倉儲的機器人公司Geek+通過A輪、B輪融資,分別獲得1.5億人民幣和6000萬美元的投資金額,用于加強團隊的業務實力,包括加速產品的迭代研發、加快國內業務布局和拓展、啟動國際化戰略布局。
六、智能機器人是實現躍升發展的重要支撐
不斷提升核心零部件的物理性能,是機器人長久以來的傳統發展道路。但我國機器人領域核心技術積累不足,資金投入相對有限且分散,高端市場長期被外資企業占據,在很大程度上要以依托進口零部件和本體的組裝、集成為主營業務,雖也有一定的創新突破,但基本上是被動地、跟隨式發展,難以獲得產業發展主動權。反觀全球,智能感知認知、多模態人機交互、云計算等智能化技術不斷成熟,為智能機器人的演進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我國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與全球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特別是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等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領域,部分已接近和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發展智能機器人既是高屋建瓴、另辟蹊徑的重要路徑,也是實現產業躍升的新興增長點。國內智能服務機器人領軍企業具有技術和產品相互交叉纏繞、互相推動的特點。如科沃斯、優必選、康力優藍、Roobo等企業通過技術推動產品迭代,憑借智能交互和特定場景整合迅速切入人們日常生活并逐漸發展壯大,利用市場收益進行技術革新,快速步入我國機器人產業第一梯隊行列,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