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信息時代里,計算能力、信息提取和交流系統所帶來的改變,已經在制造業中“肆虐”,這種改變都是將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高度融合,使得現實與科技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這個趨勢將為制造業描繪出一個全新的未來。關于這樣一個新時代的表述不盡相同:德國稱其“工業4.0”,美國則更多地將之概況為頗為宏大的概念“工業互聯網”。
實際上,從本質來講中國未來的工廠即智能工廠。智能工廠是用智能化的手段控制生產設備,是自動化、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智能工廠需要實現的目標有四個:產品的智能化、生產的自動化、信息流和物資流合一、價值鏈同步。而這些需要企業從智能工廠布局、設施、產品的生產流程、人力資源等諸多層面投入資源和能力建設。盡管現在還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宣稱自己已經完成了智能工廠的全部建設,但先行者已然在行動。
在德國,巴斯夫、寶馬、博世、戴姆勒、SAP、西門子等著名的德國企業紛紛投入頂尖研發資源于其中,而大洋彼岸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將機器分析、行業洞察、自動化和商業預測結合起來,打造全新的工業互聯網的商業實驗。將傳統工業生產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靈活性及增強客戶與商業伙伴緊密度,并提升工業生產的商業價值。
一是智能互聯。幾家德國公司聯合研發的“智能工廠”生產線,用制造最簡單的產品,—個名片盒,向我們展示了生產設備與制造零件之間的智能互聯。在這條智能生產線上,制作名片盒的每個零部件上都帶有客戶的定制信息。這些零件可以根據客戶需要,與生產線互聯“交流”,指揮生產線進行自主生產。
二是操作簡單化、具象化。讓工作中的人無論身處工廠、辦公室、醫院還是移動中,都可以高質量、安全地進行智能設計、運作、維護。未來的智能工廠里不需要有工作人員在廠房工作,工作人員也不需要面對復雜的程序界面和煩冗的海量數據,利用手邊的平板電腦,甚至游戲機就可以指揮生產。
三是生產標準化、模塊化。未來生產的工藝流程、產品零部件等都將實現標準化、模塊化。這樣一來,生產就簡化為對模塊化零件的排列組合。因為工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成本是主要成本之一,而勞動力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流失的情況,無論是跳槽還是人員老化等。標準化的好處是有利于將技術和知識固化到生產工藝中,有效避免技術人才流失對企業所造成的沖擊。
未來智能工廠絕對代表了技術和制造領域發展的最高峰,完美地整合了高科技工具和高科技員工,這與中國制造業在過去幾個世紀漆黑一團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照。雖然這個夢想很奇異,但實際上,這是中國制造業的全新未來。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