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年多角度高密度的討論,來自德國的工業4.0概念,逐漸從狹義地指代一次工業變革,走向廣義地指代一次社會經濟變革。工業4.0當然不能限于工業領域內部討論,但是德國最早提出工業4.0的概念時,確實也沒有像現在討論的如此發散。
按照最早的定義,工業4.0包含的主題主要有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虛擬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虛擬數字化工廠設計、仿真,機械裝置的數字化虛擬設計、仿真);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等。智能生產包含內容較多,我們這里主要回溯智能工廠在德國的最早設想。
智能工廠的設計,最為代表性的可能是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所開發的SmartfactoryKL,為此我們早前郵件采訪了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創新工廠系統(IFS)科學總監Detlef Zühlke教授,以下是他介紹的SmartfactoryKL的最早設想。
“工業4.0”的基本概念誕生于2005年SmartfactoryKL成立之際(按:這比一般認為工業4.0于2011年提出的說法要早很多),其目的是把智能技術和網絡投入到工業應用中。2011年德國政府在咨詢專家的幫助下,將其定位為高科技技術戰略并將之命名為“工業4.0”,自此“工業4.0”得到了大眾的關注。到目前為止“工業4.0”的概念仍是未來生產的一個愿景。為了將這一革命性的愿景轉變為日常應用,我們需要在技術上持續發展使其逐步進化?!肮I4.0”不再是通過傳統單一組件的發展而產生,而是借助聯網技術,遵循一定的共同標準,讓許多企業共同參與到其中開發。
經過兩年多的公眾關注,2014年項目組完成了第一個具體項目,將“工業4.0”運用到實際應用中。最突出的便是在2014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展示的全球第一個“工業4.0”演示系統。
該產品共有10家企業聯合參與了研發,這第一個“工業4.0”示范作品的完成,一來可以證明該概念實現的可能性,二來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如何將相關新技術轉化成產品。該創意是由位于凱澤斯勞滕的SmartfactoryKL發起并協調的。如下圖。
但是,到2014年為止,“工業4.0”只能說是一個愿景,我們還沒有符合該概念并能夠讓客戶購買的產品。我們首先要建立標準,使不同的產品可以方便地互連,就如同家用電腦市場上那些即插即用產品。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便是樂高積木。任何人都可以輕松地將樂高積木構建成任何東西,因為所有的樂高積木零件都是遵循一定的標準來建造的。有了適用的行業標準,那么互相兼容可以互連的產品便不遙遠了。
“工業4.0”從本質上說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愿景,主要帶來的是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正如我們的日常物品,如手機、相機、汽車等正“智能化”和聯網進入全球互聯網,類似的發展也可以在我們的工廠得到見證。
按照物聯網即用的范式,組成我們生產系統的所有組件也成為智能網絡節點,可以很容易(在很大程度上自主)集成到基于IP的網絡。我們現在安裝并通過即插即用的方式操作打印機和其他設備,也開始通過生產設施的構建、調試和操作方式得到反映。
端到端的基于以太網的“工業4.0”方式將根本改變我們現有的控制架構。以一個長期的觀點來看,現場級的每一個傳感器和執行器都將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作為一個ERP系統或者NC控制的網絡節點。因此,整個網絡中的所有信息將可用。
但現實不會那么簡單,仍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回答。例如,我們需要幾個層次的標準,使工廠的元素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放在一起。此外,在“工業4.0”實現之前,數據安全領域的很多問題都需要解決。至少在未來的幾年,工業控制中很重要的實時行為,不會使用基于以太網的解決方案。
“工業4.0”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靈活和高效的未來愿景。為把這個愿景變為現實,我們需要工業界和科學界的共同努力,因為一個孤立的產品不能在網絡世界里成功,我們需要不同產品領域的創新型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共同工作,使概念轉化成商品,把愿景轉化為現實。
借助smartfactoryKL項目,10個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在德國凱澤斯勞滕建立了一個“工業4.0”生產廠模型。每個合作伙伴建立一個系統模塊,或者提供相關跨應用的技術。smartfactoryKL定義所需要的機械、電氣和通信標準,并整合各個模塊。它是“全球第一例‘工業4.0’演示模型”,Detlef Zühlke教授說。毫無疑問,它也是將“工業4.0” 轉化為現實十分重要的第一步。經過近兩年多角度高密度的討論,來自德國的工業4.0概念,逐漸從狹義地指代一次工業變革,走向廣義地指代一次社會經濟變革。工業4.0當然不能限于工業領域內部討論,但是德國最早提出工業4.0的概念時,確實也沒有像現在討論的如此發散。
按照最早的定義,工業4.0包含的主題主要有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虛擬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虛擬數字化工廠設計、仿真,機械裝置的數字化虛擬設計、仿真);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等。智能生產包含內容較多,我們這里主要回溯智能工廠在德國的最早設想。
智能工廠的設計,最為代表性的可能是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所開發的SmartfactoryKL,為此我們早前郵件采訪了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創新工廠系統(IFS)科學總監Detlef Zühlke教授,以下是他介紹的SmartfactoryKL的最早設想。
“工業4.0”的基本概念誕生于2005年SmartfactoryKL成立之際(按:這比一般認為工業4.0于2011年提出的說法要早很多),其目的是把智能技術和網絡投入到工業應用中。2011年德國政府在咨詢專家的幫助下,將其定位為高科技技術戰略并將之命名為“工業4.0”,自此“工業4.0”得到了大眾的關注。到目前為止“工業4.0”的概念仍是未來生產的一個愿景。為了將這一革命性的愿景轉變為日常應用,我們需要在技術上持續發展使其逐步進化?!肮I4.0”不再是通過傳統單一組件的發展而產生,而是借助聯網技術,遵循一定的共同標準,讓許多企業共同參與到其中開發。
經過兩年多的公眾關注,2014年項目組完成了第一個具體項目,將“工業4.0”運用到實際應用中。最突出的便是在2014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展示的全球第一個“工業4.0”演示系統。
該產品共有10家企業聯合參與了研發,這第一個“工業4.0”示范作品的完成,一來可以證明該概念實現的可能性,二來彼此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如何將相關新技術轉化成產品。該創意是由位于凱澤斯勞滕的SmartfactoryKL發起并協調的。如下圖。
但是,到2014年為止,“工業4.0”只能說是一個愿景,我們還沒有符合該概念并能夠讓客戶購買的產品。我們首先要建立標準,使不同的產品可以方便地互連,就如同家用電腦市場上那些即插即用產品。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便是樂高積木。任何人都可以輕松地將樂高積木構建成任何東西,因為所有的樂高積木零件都是遵循一定的標準來建造的。有了適用的行業標準,那么互相兼容可以互連的產品便不遙遠了。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