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傳統工廠在解決產能、產品的標準化、質量和成本的優化等一系列問題時展現了其優勢,那么智能工廠則是在此基礎上,解決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提高生產的靈活性,以及向工廠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顯示了其獨特的魅力。
對于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智能工廠的做法和傳統社會化生產中,通過不斷改進消費者洞察,進行針對性的產品再設計,增加售后服務和客戶體驗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智能工廠是通過產品和消費者的互動完成的。用一句流行的話說,是通過平臺戰略彎曲了產業價值鏈實現的。智能工廠通過開放開發流程給消費者參與,廣泛收集消費者的需求和行為數據,期間多次互動對于產品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和改進,并形成了初步的產品設計方案。而在生產過程中,智能工廠通過在關鍵節點設計數據采集、實時監控并事后備案以控制產品質量,為產品置入唯一的編碼而對產品進行追蹤,以及在產品上附著消費者數據采集工具(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軟件)從而對消費者行為數據進行收集以幫助其進行售后服務和產品改進。這樣的過程形成了智能工廠對消費者差異化需求的閉環,賦予了產品互動性、可追蹤性和唯一性,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工廠批量生產和消費者差異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無疑為生產帶來了更高的靈活性。傳統的精益生產幫助工廠解決的是生產的優化問題,包括生產流程優化、時間節省、原材料節省、人工節省以及庫存優化等。而智能工廠在精益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帶來了生產的靈活性。在智能工廠時代,生產所有涉及的零部件都因為物聯網而廣泛互聯,廠家有望實現實時庫存(Just in time)—在傳統工廠中最多是在廠內庫存管理中實現,而在智能工廠市場,這樣的實時庫存可以將供應商也納入進來,從而實現真正的實時。這樣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對于生產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將原本按照季節管理的工廠生產,切割為更小的單元,既可以動態規劃從而平滑生產波動,也能更快地跟隨市場的反應進行產能的調整,同時也能實現最低的原材料和成品庫存,大幅提高生產的周轉效率。廠商由此能夠獲得對用戶需求、市場波動做出快速反應的能力。
此外,智能工廠還增強了對工廠管理者決策支持的能力。一個面向消費者需求,與消費者保持積極互動,產品可以追蹤,用戶行為獲得反饋,并通過廣泛的物聯網進行實時管理的智能工廠將產生大量的數據,而圍繞著這些數據的產生、收集、分類和分析,將為智能工廠的管理者提供對于市場最新動向、消費者行為變化、產品生命周期衰竭、工廠運營提升方向、供應鏈管理重點環節等等一系列的預測和決策能力。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企業可以自豪地宣稱已成功建成了智能工廠。因為智能工廠需要實現的目標—產品的智能化、生產的自動化、信息流和物資流合一、價值鏈同步—看似普通,但想要真正地實現卻絕非易事。
產品的智能化既是一種設計理念,也是一種生產流程。它首先要求在產品設計階段就根據用戶多樣化的需求,設計或者再設計產品,并對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原材料從入廠到成品出廠的全流程)的重要節點進行監控,從而掌握產品相關的全部重要信息。同時在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中,針對不同的產品特點和用戶反饋與用戶進行交互,將用戶的需求第一時間反映到產品設計和生產中來。
智能工廠的自動化不是簡單的機械對人力的代替,它既包含了自動生產,也包括了自動控制和自動調節,是建立在數字化生產基礎上的自動化。其中既包括在大量數據收集和分析基礎上進行的采購和庫存管理自動化,以機器人運用為代表的生產工序自動化,以及以自動化系統進行實時控制的生產過程自動化,包括了根據產品特點、生產具體要求和產能季節性波動而進行的自動調節。
信息流和物資流對于智能工廠來說,就好像人的行為模式中的神經信號和肌肉動作,需要做到實時對應。這要求智能工廠通過ERP系統,供應鏈管理軟件,最新的物聯網(接入產品和其對應零部件)和大數據的收集分析,讓信息流和物資流合一。做到對每一個個體產品、零部件在生產的全流程中可以實時監控和管理,事前預測、事中操作和事后追蹤。
一家真正的智能工廠遠遠超越了生產環節本身。從公司戰略層面如何制定符合智能化工廠發展的戰略規劃,到如何改變公司組織以適應智能化的工廠生產,再到運營層面的設計研發、原材料采購、生產、銷售。最后還需要包括企業共享功能層面的人力資源管理和IT系統等功能,從而在價值鏈各個環節都建立足以支持智能工廠實現的企業能力。
這四大目標的落實需要企業從工廠布局和設施、產品的生產流程、人力資源等三方面進行資源投入和能力建設。
首先是智能化的工廠布局,其中包括了供應鏈相關產業集群布局(所處價值鏈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和合作伙伴距離工廠的距離),滿足智能工廠模塊化生產的廠房布局設計,滿足智能化生產對于物料入廠和成品收發貨要求、庫存要求,以及廠內物流要求,模塊化生產的要求的廠房;自動化的生產設備、智能物流設施,如機器人;全生產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統,包括ERP系統,實時監控系統,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統;將產品和零部件納入整個物聯網體系的系統設施等。
在產品的生產流程方面,需要基于客戶需求對產品設計流程進行重構,構建符合智能工廠穩定性、安全性和靈活性要求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設計和改良智能工廠的生產流程,創建全新的售后服務,以及就整個生產全流程中重要的節點采集數據進行分析的決策支持流程。
智能工廠對于人的要求有三個層次: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是有能夠重新設計生產流程、供應鏈管理流程、產品再設計、大數據分析等復雜工作的高級人才;其次是有能夠維持智能工廠日常設備調試維修、供應鏈運營等工作的中級人才;最后是要具備整個工廠的人力資源升級以滿足智能工廠更高的操作和運營要求的人力儲備。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