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早在2012年就開始建設智能工廠的嘗試,力爭3到5年完成智能工廠試點建設,實現企業生產運營的自動化、數字化、模型化、可視化、集成化。
當前需借助提高信息化水平來提升傳統行業競爭力。“兩化融合”的發展,可使石化行業從單一的制造向“制造+服務”的方向轉變。智能工廠的建設幫助企業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展的可持續生產制造模式,是石化行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和需要考慮到的問題。
工業4.0時代
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5月初,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當下,世界能源結構深度調整,中國石化行業面臨結構調整壓力。在傳統石化產品需求增速下降、產能過剩矛盾突出、要素推動日益減弱、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強化的新形勢下,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等手段的發展已經難以為繼,必須重新思考未來石化行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辦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下,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正改變著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模式,為石化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發展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廠的同時也要注重綠色制造與發展,只有并行前進才會有更好的成果。
智能工廠建設成效初顯
“十二五”期間,石化行業兩化融合取得了顯著進展,兩化融合在促進行業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企業的信息化組成結構、專業人員的配置、設備設施管理、兩化融合意識等兩化融合發展的基礎要素已趨于成熟,具備了向更高階段發展的條件。
在生產優化方面,實現了在線優化,提高卡邊操作能力,減少產品質量冗余;在生產操作方面,實現自動化、移動化協同操作管理,提高了生產質量和效率;在能源管理方面,實現了能流可視化、能效最大化與在線可視化;在HSE管理方面,建立風險管控體系,實現施工作業現場閉環管理;在設備方面,實現了數字化、可視化管理,提升了檢修決策能力和設備管理水平;在倉儲管理方面,實現了自動化管理和無人裝車發貨,提高倉儲作業、配送貨效率;在決策指揮方面,實現了信息的全面可視化,增強預測、預警、動態分析與輔助決策能力。
“六步走”打造智能工廠
中國石化2012年完成了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開展智能工廠試點建設的方案總體規劃,確定了試點范圍,并于2013年選擇燕山分公司、茂名分公司、鎮海分公司、九江分公司等4家企業展開試點建設,力爭3~5年完成智能工廠試點建設,實現企業生產運營的自動化、數字化、模型化、可視化、集成化,從而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增強安全運行能力、應急響應能力、風險防范能力和科學決策能力。
現在,中國石化的智能工廠建設在初期發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九江分公司通過智能工廠的建設,2014年累計增效2.2億元,鎮海煉化通過多周期計劃優化等應用,年增效益20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石化行業的智能工廠尚處于基礎建設階段,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能順利進階。
基礎建設階段企業應當著力發展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基于數字化、智能化的基礎設備建設;二是建立基于設備、信息技術、生產流程的規范管理體系,保障設備運行、數據信息的安全可控;三是實現生產物料、設備及相關信息的編碼標準統一;四是建立云數據中心、高速通訊網絡、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存儲和運輸載體。
針對智能工廠的總體發展,有專家給出了六步走發展線路圖。第一步,進行改造升級現有設備、通信網絡和數據中心;第二步,實現各類數據的自動采集,數采率要超過95%;第三步,完成核心生產流程系統建設和集成工作,實現數據信息集成共享;第四步,建立生產模型,通過數據集成,分析預測生產過程和產業鏈;第五步,優化業務流程,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內外部數據,形成決策;第六步,在減少人員干預下,實現自動優化生產,最終實現智能工廠的目標。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