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減弱,一年一度用工荒的步步緊逼,生產企業把眼光轉移到工業機器人上,但是人力成本和機器人成本不成正比,其次還有工作效率也不一樣,這讓很多中小型企業很難抉擇是否轉型。
很多中小型企業認為,實現智能工廠,轉型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必須滿足:每天生產量至少要達到人工生產的三倍以上、一臺機器人要能完成四、五個人工的工序要求、機器人成本要低于一個員工一年的工資總額、一款機器人要能滿足多種用途等等。這樣的想法固好,但目前在我國中小型企業中實現還是比較困難的。
也許在中國大部分企業滿足工業4.0之后這樣的智能工廠會誕生,這樣的工業機器人也會普遍,但是當下的智能工廠以及智能制造更貼合實際的是:取代人工、便于管理、小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很多企業關注的節省成本。
根據網絡調研國內重點工程機械企業機器人使用情況,可知只要產能利用率足夠高,機器人更劃算。
一般一臺6kg型焊接機器人,初始購置成本20萬,10年折舊的話,一年2萬,一個月1670元。如果三班倒工作,相當于5-6個工人的工作量。一個工人淡季工資是3000-4000,旺季工資是5000-6000,即使淡季5-6個工人工資,也要最少需要將近1.2萬到1.5萬,旺季可能要3萬到3.6萬,全年合計要30萬,遠高于每年機器人折舊總額2萬。而其它焊絲、焊槍和電費基本差不多。機器人的使用成本也不高,90%的電費是用在焊接,和手工焊接差不多。機器人手臂的移動,耗電量和風扇差不多。而且機器人維護保養費用也很低,比激光切割機床的維護費用低很多。
由此可見在工作效率持平的情況下,從人工成本計算機器人替代人工還是很有優勢的。
上世紀90年代,智能工廠在日本掀起浪潮,日本將機器人引入到電子行業,帶動其電子產業競爭優勢大幅提升。很多人只知道日本電子產品的質量好,但好在哪兒?為什么能持續保證質量良性發展這么多年?很少有人深究。
換個角度思考,電子產業人工裝配難免出現偏差或錯誤,但是機器人只會按照程序設定按部就班,就算連續制作一萬件產品,也不會發生失誤,只要控制好每個流程的源頭,還有什么質量問題可擔心的呢?通過機器人代替人工,降低成本,產品價格優勢立竿見影,對于早就想通了這些的日本來說還有什么理由不成為電子產業的巨頭?
中國智能制造的路還很遠,以及智能工廠的轉型也是如此,無論是需求者還是供應者,切勿浮夸炒作或不切實際,真正走好每一步,切實認清企業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努力顛覆“中國制造”世界觀,中國制造業必將崛起成為世界工廠。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