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制造業、航空工業等多個領域,使得一線的生產活動可以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就是所謂的智能工廠。面對激烈競爭,各家企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就是采用將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系統科學技術有機融合的新一代先進制造技術。
我國制造業多年來采用的傳統生產過程的特點是“由上而下”按計劃生產。簡單的說是從計劃層到生產控制層,主要流程是企業根據訂單或市場等情況制定生產計劃,而后生產計劃到達生產現場并組織生產,最后進行產品派送。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也大都放在計劃層,以進行生產規劃管理及一般事務處理,這樣往往忽視了生產過程這一步驟,而產品的質量、生產的效率等等都是由生產過程決定的,用對了技術和方法,生產效率才會高,產品質量才會有保障。
在制造業領域,我們常常會遇到諸如以下幾類問題:
1.出現用戶產品投訴的時候,能否根據產品號碼追溯這批產品的所有生產過程信息,以及它的原料供應商、操作機臺、操作人員、經過的工序、生產時間日期和關鍵的工藝參數 。
2.同一條生產線需要混合組裝多種型號產品的時候,能否自動校驗和操作提示以防止工人部件裝配錯誤、產品生產流程錯誤、產品混裝和貨品交接錯誤。
3.生產線上出現最多的幾種產品缺陷是什么以及次品數量。
4.生產線和加工設備有多少時間在生產,多少時間在停轉和空轉等。
5.影響設備生產潛能的最主要原因是設備故障、調度失誤、材料供應不及時還是其他問題。
6.能否對產品的質量檢測數據自動進行統計和分析,精確區分產品質量的隨機波動與異常波動,將質量隱患消滅于萌芽之中。
7.能否廢除人工報表,自動統計每個過程的生產數量、合格率和缺陷代碼等。
以上問題都是制造業遇到的普遍難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大大影響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從實際情況可以看出,人工作業的時代已經過去,要想突破自我,真正解決這些難題,就必須要運用智能制造的技術,開啟一個智能工廠的時代。
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現代生產管理理念的不斷更新,一個制造型企業能否良性運營,關鍵在于 “計劃”與“生產”的密切配合,企業和車間管理人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生產現場的變化,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快速的應對措施,保證生產計劃得到合理而快速修正。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進現有的操作流程,實現企業管理層和車間管理層一體化標準運作,從而更加有效地縮短產品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已經應用了智能機器人技術,用機器人代替人工作業,這樣的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而且也便于統一化的管理,將“計劃”百分之百實行到“生產”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工廠。我國制造業也應當運用先進技術去突破自我,早日開啟屬于我們自己的智能工廠。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