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這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據中新網報道,2015年11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受邀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做學習講座時,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他指出,在全球制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成為制造強國尚需時日。
苗圩指出,目前全球制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是高端制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低端制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毫無疑問,世界各國都在爭相介入新一輪國際分工爭奪戰中,隨著比較優勢逐步轉化,全球制造業版圖將被重塑。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美國在制造業基礎及最前沿科技創新方面仍將處于領先地位。第二梯隊中,德國、日本等國家地位將進一步鞏固,一些后發國家有望通過技術、資本和人才積累,通過產業升級進入這一梯隊。第三梯隊中,大量的新興經濟體通過要素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也將逐步納入到全球制造業體系。”
苗圩表示,中國現在處于第三梯隊,目前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面對技術和產業變革及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當然機遇大于挑戰,經過若干階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苗圩還談到,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以裝備制造業為例,主要的不足表現在: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大多數裝備研發設計水平較低,試驗檢測手段不足,關鍵共性技術缺失。企業技術創新仍處于跟隨模仿階段,底層技術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關鍵產品也很難通過逆向工程實現自主設計、研發和創新。
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先進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基礎能力依然薄弱,嚴重制約了整機和系統的集成能力。如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雖然大部分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但是15%的關鍵零部件還依靠進口。
三是部分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礎能力跟不上,制約了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突出體現在產品質量安全性、質量穩定性和質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產品和技術標準不完善、實用性差,跟不上新產品研發速度。另外,品牌建設滯后,缺少一批能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裝備制造業中90%的知名商標所有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產業同質化競爭問題仍很突出。而真正體現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生產不足,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許多人為服務業超越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二大產業而歡呼,甚至認為中國可以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對此,苗圩認為,不管是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情況來看,這都是脫離實際的一種觀點。
苗圩說,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發生”,這就是工業生產的第四個階段,即智能制造時代,或工業4.0。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線。
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國務院今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目標,其中尤其提出了創新推動戰略,提出到2020年將建立15個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彌合在科技成果與產業化發展之間的斷層。苗圩表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不會一蹴而就,至少要30年不懈努力”。
面對中國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國制造2025》給出了解決方案,即進一步鞏固現有的發展優勢,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在關鍵產業取得突破,通過做優做強中國裝備,不斷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而在當下,今年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逐季下降,體現制造業景氣指數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至10月已有三個月連續低于榮枯線。對于制造業的困境,苗圩坦承,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與新興市場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對中國形成“雙向擠壓”。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