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智能化變革已是大勢所趨,在全球市場的下一輪競爭中,誰能在智能化中搶占先機,誰就將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是唱好智能制造重頭戲,并不是簡簡單單化化妝,披上一身行頭就能唱好,它需要很足的功夫支撐。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種功夫取決于制造業本身內在的發展邏輯。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變得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要求現代制造業必須有最短的交貨期、最優的產品品質、最低的產品價格和最好的服務,促使工業制造從最初的規模化戰略、成本導向戰略發展到后來的質量戰略、服務戰略。加之消費者環境意識不斷提高,環保戰略又成為工業制造的重要導向之一。目前,單一的制造業發展戰略已經讓位于綜合性的制造服務戰略,先進制造系統必須在時間、質量、成本、服務和環境等幾個方面同時能夠滿足市場和社會需求,從而獲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就對制造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動力。
由智能制造的概念和演進歷史看,智能之“智”,其原動力是創新。未來要實現制造向“智造”升級,必須不斷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綜合技術創新、組織方式創新和模式創新,以實現優質、高效、低耗、清潔、靈活的生產,從而取得理想的經濟社會效益。而當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需要整合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由集中式控制轉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并通過物聯網與互聯網的融合,以及三項集成(縱向集成、端對端集成、橫向集成),實現智能化、社會化生產的最新形態。
必須認識到,我國在通過創新推動智能制造發展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以汽車制造為例,我國汽車智能技術標準體系相對滯后,缺乏全局性政策和完善的標準體系,相關企業基本處于各行其是、自行發展的狀態。在智能駕駛技術發展和配套設施建設方面,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傳感系統、車載終端、V2V/V2I等車聯網通訊協議、測試評價以及其他共性關鍵技術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更為嚴重的是,隨著汽車技術發展和實用化進程加快,汽車智能化、電動化和網聯化呈現逐步融合趨勢,而國際上智能汽車技術標準和法規隨之升級和完善,這對我國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提出更加嚴峻的挑戰。
在智能制造上創新不足,研發投入少,所導致的必然后果是關鍵的、共性的核心技術的缺失,許多產業領域的關鍵零部件長期被國外大企業所壟斷。特別是創新型技術人才匱乏,而且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對智能制造的理解差異較大,產學研不能緊密結合,都阻礙了制造業智能化的發展。因此,國家層面必須高度重視,政府要搶占制高點,制定技術路線,引領技術方向,尤其是在法律法規標準及配套設施等方面提供支撐。而在行業層面,要制定中長期智能化發展規劃,建立智能化產業聯盟,構建產業智能化的發展路徑。企業要加強智能化前瞻性技術的研發投入,加強智能化技術的人才儲備,同時還要加強與互聯網企業、IT企業等方面的聯合,突破行業發展的瓶頸,尋求實力強且可信賴的戰略合作伙伴,加強交流合作,真正實現開放創新和協同創新,加快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的突破。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與智能制造相關的市場正成為人們眼中下一個風口,無論是從產品的角度還是從產業鏈的角度,智能化發展將為所有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和機遇。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