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安全、便利上全方位升級的產品,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周黑鴨、熱干面借助現代食品機械設備對傳統美食升級,實現自身價值提升。
“中國不缺好的傳統食品,需要的是將傳統理念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運用匠心助力消費升級實現落地的企業。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標準化水平,讓中國的傳統食品走向國際,這也是將我們民族精神傳達出來的很好載體。”周黑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郝立曉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鹵味、熱干面都是美味的傳統美食,但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只是小作坊里的手藝,武漢“周黑鴨”把新鮮的鹵鴨貨賣到了全國各地,“大漢口”把熱干面做成味道武漢人都愛吃的“方便面”,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8月30日,食品與營養科學傳播聯盟的媒體記者們探訪了武漢的這兩家企業,揭示傳統美食升級成舌尖上的“網紅”背后的秘密。
定制進口生產線: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每分鐘分裝64盒
當你從專賣店里拿到一盒盒密封包裝的產品時,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周黑鴨”為什么沒有散裝的?它們都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鹵鴨脖為例,它從原料入廠到包裝出廠,大概要10-12個小時。原料通過微波解凍、機器清洗、汆水,再由傳輸帶自動送到鹵制技師身后,技師把筐子里的原料倒進鍋里,再把筐放回傳輸帶,又可以自動運到清洗的地方。
相對來說,鹵制環節是保留”傳統“最多的。在鹵制車間里,目前有近140口鹵鍋,鹵鍋有專門的鹵制技師負責掌握火候,在SOP標準作業規程要求范圍內,不同的產品,具體什么時候下配料和輔料,什么時候起鍋,鹵制技師會人工進行再度把關。
鹵好的物料還需要把辛香料等分離出來,過去也只能通過人工分選,如今則更為高效安全。鹵好的產品會被送進分選間,倒進分選篩里,這個外形看起來有些類似滾筒洗衣機的容器,可以實現原料和輔料的分離,再通過雙螺旋冷卻隧道急速冷卻后,產品會傳輸到一次包裝車間進行裝盒密封。
記者看到,分裝車間里使用的是先進的定制進口生產線,能夠自動投料、自動分裝、包裝,能實現每分鐘64盒的分裝速度,相當于6個人的勞動效率。一次包裝時,產品需要經過多頭秤的“考核”,不符合規定重量的產品會直接被淘汰“出局”。合格產品傳輸到二次包裝車間,經過金屬探測器等檢測設備的再次檢驗,有問題的產品會被攔截。經過重重“關卡”后,產品才會被裝箱、抓捆,并由機器人碼垛,最后由冷藏車運往各門店。
高科技鎖鮮包裝:運輸上千公里,開蓋鮮味依舊
“為什么你們的鹵味放5-7天還能保證新鮮口感呢?是殺菌做得好,還是放了防腐劑嗎?”記者們好奇地問。
“都不是。其中的原理很簡單:鹵的過程是高溫的,鹵品出鍋后,嚴格控制環境及工藝,杜絕污染,分裝時在盒子里充入氮氣,然后冷鏈運輸、低溫存儲,產品就能實現保鮮保質。”周黑鴨質量保障中心總監郭成祥介紹說。
要做到杜絕污染,就要對環境、人、物料進行嚴格控制,比如其包裝車間,不僅溫度要求維持在12度左右,還要求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和沉降菌含量達到10萬級水平,這個標準已經達到歐盟藥企生產環境的標準。
一盒周黑鴨鹵鴨脖,從武漢車間完成生產包裝,到運輸到全國各地的專賣店里,再到進入消費者的手中,有著一套嚴謹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及運輸管理要求。就拿全程冷鏈運輸來說,每輛冷藏車除了裝車、運輸過程中有嚴格的溫度要求,為了確保執行到位,每輛車還安裝了GPS來進行監控,在物流監控室就可以實時看到每輛車、每天的溫度波動曲線記錄,實現了數字化管理。
郭成祥還透露,真正實現“鎖鮮”的秘訣,除了先進的管理手段,主要靠“包裝盒”。這個外觀普通的包裝盒,其實是純正的“高科技”——看起來簡單的蓋膜和底膜,其實有十多層組成,每層都具有不同的功能,結合起來,可同時滿足易剝離、阻水、隔絕空氣、易撕、抗穿刺、密封等多種功能,材料也完全是從國外進口。
據悉,現代化的設備、數字化的管理、高科技材料的應用,讓周黑鴨不僅快速成長,而且還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變革,2015年,一部由周黑鴨起草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熟鹵制品氣調包裝要求》,已經率先在湖北強制實施。
熱干面,從街頭小吃到“方便面”,再到機器售賣
對于離開家鄉的武漢人來說,熱干面一定是味蕾最深處的記憶,當那芝麻醬的濃香飄起時,那就是鄉愁的味道。
如今,“大漢口”熱干面可以解他們的鄉愁。他們在超市或網上購買這種“方便型熱干面”,加開水泡6分鐘再濾水,加入芝麻醬包攪拌,味道居然與手工制作的熱干面差不多!大漢口”不僅得到武漢本地人的喜歡,還熱銷全國,其方便型熱干面占到了市場的80%,年產值2億元,在天貓上每年銷售2000多萬元,是名副其實的“網紅食品”。
在“大漢口”熱干面的工廠里,面餅生產過程已經完全機械化,一條自主研發、定制的120米生產線,中間不更換場地,保證了從面粉進入機器到面餅出來“一氣呵成”。由于無需人工操作,食品被污染的幾率大大降低。生產車間全程監控,管理人員如果發現異常可以當即處理。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不在芝麻醬包,而在于面條。只要提高成本,芝麻醬包是可以調理得很好的,但是面條要做到復水后,口感跟手工制作的一樣筋道,還要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并不容易。”大漢口食品公司副總經理劉曉婷告訴記者。
據介紹,早在1997年,大漢口的創始人之一劉海元率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反復實驗,投入上千萬元,探索出“微波干燥”的面餅生產技術,解決了熱干面復水后的口感問題,此后又不斷調試面條的含水量,最終解決了產品保質儲存的問題。
“對于“大漢口”企業來說,它們的創新之路才剛剛開始。如今他們正在進入“鮮食面”市場,其鮮食熱干面生產線已經初步投產,熱干面自動加熱、智能給料機也已經研發到了第二代。記者看到,這種自動加熱殺菌機可同時加熱16碗熱干面,僅1分鐘就可完成加熱消菌,然后放到智能給料機上,按下按鍵,一次可出4種調料,攪拌均勻就可食用。
“我們的愿望是,未來在便利店、火車站,只要用微信掃一掃,選擇你要的口味,一碗面條就出來了。”劉曉婷說。
食品現代化,讓傳統食品成朝陽產業
傳統食品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同時適應新一代的消費場景?顯然,周黑鴨和大漢口食品都給出了答案。
傳統鹵制品一般是散賣,而周黑鴨在行業內率先不賣散裝食品,開始這一做法并不被人理解,很多人認為是挑戰消費者的習慣,從散裝到鎖鮮裝,改變的不僅是售賣形式,更帶來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隨著消費升級,鎖鮮裝這種不僅保留了美味,還實現了在安全、便利上全方位升級的產品,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同樣,熱干面能夠變身“方便面”,變成無需人工制作的“鮮食面”,其借助的是現代食品科技對傳統美食的復刻和升級,也為“主食方便化、品牌化“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武漢市食藥監局副局長羅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周黑鴨和大漢口熱干面一樣,它們對食品安全的全程管控,都是行業中的優秀者,如果把這些食品中的科技、安全知識傳播出去,將會更有利于消費者理解食品產業和食品安全。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