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中小企業成為國內最具創新活力,最有理想的發展群體。然而在隨著全球經濟大潮的發展中,中小企業在受著資本、人才、市場、政策等一系列發展困境的約束,艱難的走在應對全球競爭的轉型升級的征途中。我們如何邁向先進的智能制造,如何走向成功的轉型升級?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小企業有沒有轉型升級的必要?
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現實環境告訴我們,不轉型就沒有出路。這是由于:
1.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
2.原先的成本優勢,在技術和業務模式都受制于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找到新的成長點;
3.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的速度加快固然是好事,但現代化工業生產要素的先天不足(譬如質量意識的薄弱、質量管理制度的不夠健全,企業整體的生產管理的精益化、信息化尚待培育,……),提醒我們還有很長很艱巨的路要走。
中國的中小型企業更應積極應對和迎接世界產業的大變局。其迫切程度決不亞于于德國中小企業。轉型的方向也很明確: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智能制造道路。
如何引導中小企業走向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在任何類型的企業的實現,都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此先進行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礎上再制定智能制造的發展路線圖和三年實施計劃。
中小企業最期望的是解決當前生產過程中最薄弱環節的實用技術和裝備,所耗用的成本要適當,最好是技術改造的資本投入能在兩三年內收回。作為工業自動化業界制造商或系統集成商,如果我們希望能引導他們邁向智能制造的正確方向,一定要按照這一準則選擇切入點。項目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實用有效果。做好了,讓工廠的管理層、技術層和操作層都有感覺,都認為按這樣做下去企業有明顯提升,接下去的路子會越走越暢,越走越寬。
經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中小型企業生產過程的薄弱環節比較集中在前道工序和后道工序。所以發展實用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有一定智能的倉儲裝備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解決原材料的儲備和分發,也可以解決成品倉儲的合理管理和發貨。此外,大批量簡單產品的組裝和裝配的自動化裝備和流水線的開發,以及產品的自動包裝的裝備或生產線,也應該是關注的重點。
滿足中小型企業智能制造的短板是什么?
智能制造是在機械自動化和裝備自動化得到充分實現之后,與信息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的產物。就當前一般情況而言,我國中小企業首先應徹底解決質量保證和控制的問題,以及機械裝備自動化的問題。機械裝備自動化絕不是簡單地在現有陳舊的機械裝備之上加上自動化的測量、控制和執行的手段就可以完成的。
相對于從事自動化技術的人群而言,我國更迫切需要一批有經驗的機械裝備的設計和開發人員,沒有這一支隊伍,我國的智能制造的普遍實施是有困難的。而培養和成長一個機械工程師,需要的時間遠多于培養一個自動化工程師,而且成才率也比較低。依靠工業發達國家提供這方面的服務,成本高,時間長,只可能是少數企業能夠成承受的。
怎么解決這一困境呢?我們設想如果在國家的支持上能夠集中一定的機械工程設計力量,通過引進合適的機械設計、仿真和開發基礎平臺,然后針對某個特定領域(如自動倉儲裝備、零件不多于二十來個的機械產品的裝配裝備、等等)進行二次開發,積累一定的零件庫、部件庫,通過對復雜部件的3D設計和仿真,就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設計開發出有針對性的機械自動化裝備。借助于機械產品的CAD、CAM、CAE和仿真的先進手段,不但可以大大縮短培養高水平機械工程師的時間,更可以大大提高機械設備的設計水平和大大縮短設計開發時間。如果在各種細分行業中都有一兩個熟練掌握這種平臺的團隊,我國智能制造的覆蓋面和實施進度將會有很大的改觀。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