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圍繞“中國制造2025”所部署的產業基金規模將達5萬億元,另有上千億元的科研基金將投入智能制造研究。
10月28日,在上海舉辦浦江創新論壇工業互聯網產業論壇期間,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楊海成透露,未來十年,圍繞“中國制造2025”所部署的產業基金將達到5萬億元,而另有上千億元的科研基金將投入智能制造工程的研究中。
楊海成表示,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規模產業和科研基金投入,將為制造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資源,促進其高速發展。今年5月國務院正式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是作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張延川稱,“中國制造2025”目前已發布了具體的技術路線圖,將重點關注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等九大任務,并正在制定專項實施方案。而在編制階段的政府“十三五”規劃,將為“中國制造2025”落實相應的推進基金,以帶動整個制造業的發展。
張延川表示,這些制造業推進基金將包括幾種形式,其中之一是設置某一領域的專項引導性基金,另外還包括采用PPP(公共私營合作制)模式,鼓勵社會各方參與到與制造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中。
上海工業自動化儀器研究院院長徐洪海,在最近走訪過不少企業后表示,對于“中國制造2025”,部分企業家在思考的問題是,這一概念應該如何與企業相結合,為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實現產品升級提供幫助。徐洪海認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更加務實地借助“中國制造2025”所囊括的概念,解決每個行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今年“中國制造2025”提出前,工業4.0、工業互聯網及智能制造等舶來概念已經為業界所熟悉,而這些希望顛覆傳統制造業的設想,共同之處在于互聯網技術的引入。制造業的產品設計,是首當其沖發生改變的。工業互聯網聯盟理事長周思哲(Joseph Salvo)認為,通用電氣(下稱GE)的發動機研發案例值得借鑒。
傳統的工業產品研發模式緩慢而代價高昂,以航空發動機著稱的GE曾嘗試改變這一模式,它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征集一款噴氣式發動機的支架設計方案,希望能夠盡可能地降低其制造成本。這一提議收到了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件設計,而經過此后的試驗證明,其中最佳的一款解決方案,可以把用于該零部件制作的材料減少85%。
而類似的案例也發生在國內家電消費領域。海爾家電產業集團智能制造自動化總監孫明在論壇上介紹稱,借助一款名為“眾創匯”的平臺,海爾向消費者開放了設計資源,讓他們也可以參與到家電產品的設計中,以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定制,改變此前單一家電型號批量生產的歷史。
除了產品設計,制造業的服務化轉型,也是正在發生的改變之一。在上海三菱電梯公司已經投放市場的55萬臺電梯中,已有4萬臺納入了其建立的物聯網管理體系中。該公司總工程師阮為民介紹稱,由于使用環境不同,每臺電梯的運行狀況往往有很大差別,而這套體系通過遠程采集數據的手段,幫助對每臺電梯制定有針對性的保養計劃,以改善電梯的維護和保養質量。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