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輪技術革命核心的智能制造技術突破與推廣,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的技術系統或技術簇群的生成和轉變過程。在這個技術系統中,處于最底層的是新材料、信息通訊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通用技術;第二個層次是傳感器、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和方法;處于第三層面的是廣泛應用了智能制造裝備的智能工廠;處于智能制造技術系統最高層次的是數字物理系統或產業互聯網,這個層面的技術是真正系統層面的應用。然而,當前我國智能制造總體上還處于工具層面和工廠層面。我國智能制造不能僅僅停留在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少數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還要協同推進在傳感、大數據等底層技術領域的突破,特別要重點加強在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生產制造系統和工業物聯網等更高層面的戰略部署。
對于我國的智能制造戰略而言,在明確構筑系統層面優勢的基礎上,要重點彌補我國缺乏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的不足。分析起來,德國“工業4.0”之所以能夠快速推進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其擁有BMW、西門子、博世等一批具有總體平臺架構開發和創新能力的制造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具有數字化、自動化生產能力和精細化管理能力,而且具有基于軟件的架構開發和創新能力,并能依托自主平臺整合和利用零部件、工業軟件和基礎設施公司的資源和技術。反觀國內,絕大多數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在軟件平臺開發和架構設計方面的能力仍比較缺乏。因此,進一步完善中國智能制造部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逐步引導具有數據、網絡優勢的企業與工業生產資源的對接和轉化。
在具體的落實工作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一是促進形成開放的智能制造創新體系,在產業聯盟和關鍵技術攻關的組織過程中,充分利用我國的市場優勢,通過恰當的機制設計,在保證產業安全的同時充分吸收國外領先企業的參與和合作,在合作中實現技術領先、掌握主動權。二是完善我國的智能制造創新體系。加強中國智能制造科技與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建設以及高效能運算、工程數據庫等方面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構建與智能制造相適應的由企業、職業學校、研究型大學和公共技術服務機構共同組成的終身學習體系。在這個終身學習體系中,職業學校主要承擔通用技能的培訓職能,研究型大學主要承擔工程科學教育和復雜裝備的操作、二次開發能力,共性技術服務機構主要承擔與工藝技術服務相配套的技能指導和培訓,而企業內部培訓則主要針對員工專有技能的形成和提升。多方合力,共同推進智能制造的人才培養。
(審核編輯: Dori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