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三河祥發農機合作社的連片稻田間看到,4臺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植保機正在噴施農藥。合作社董事長梁加祥介紹,“現在合作社共有8臺自走式植保機,每臺每小時可以噴施50畝,相當于過去20個人工,效果比人工還好。”
今年以來,洪澤區精準施策發力,以推廣先進技術、發揮基地帶動作用、培育新型主體、整合涉農專項資金“四輪驅動”舉措,不斷推動全區農機裝備、農技水平“雙提升”。目前全區耕整地機械化水平達99%,糧食機收水平達99%,糧食產地機械化烘干達72%,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92%。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率超過90%,高于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標準10個百分點,領跑蘇北。
升級農機裝備,推廣先進技術
今年,全區新增乘坐式高速插秧機、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植保機、高端糧食烘干機、高性能聯合收割機等先進農機具309臺(套),農機具總量達到2942臺(套),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先進裝備支撐。
“我們通過推廣應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集成技術,全社1.58萬畝土地畝均增效430元,年增效680多萬元。”該區三河鎮祥發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梁加祥告訴記者。
創新推進方式,強化基地示范
該區立足高起點規劃、規范化建設,創新采用“統一作物品種、統一耕整地(還田)、統一種植(插秧)、統一施肥植保、統一收獲、統一烘干”的“六統一”推進方式,目前已建成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鎮4個,建成集中連片萬畝以上示范區6個,千畝以上示范片30個,總面積達12.67萬畝,有效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夯實了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創建基礎。
“采用‘六統一’推進方式,畝均可以增產糧食100公斤,糧食銷售價格每公斤提高0.3元,畝均綜合增效可達570元,全區可增產糧食4.365萬噸,增加效益2.49億元。”該區農業機械管理局同志告訴記者。
培育新型主體,突出主導作用
該區突出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培育,今年,新增農機專業合作社12個,新增省級示范社4個,專業合作社農機具增量占全區增量的96%,水稻機育插秧、高效機械化植保、糧食產地機械化烘干作業服務,有效解決了勞力不足種田難、裝備落后效益低等系列難題。
高良澗街道劉青機插秧專業合作社流轉自營土地1120畝,通過規范化建設,年收入620萬元,利潤達150萬元。過去需要110多人才能完成的糧食種植任務,現在只要6人就可以完成了,效益提高了18倍。
整合涉農資金,實施精準扶持
針對涉農資金碎片化的問題,該區整合區級農機發展專項、市級“4+1”現代農業引導項目、省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項目、中央全程社會化試點項目等四項資金共3347余萬元。
岔河鎮雨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飛告訴記者,“2016年底,合作社共拿了獎補資金近100萬元,其中農機購置補貼56萬元,烘干輔助設備及烘干作業補助20萬元,規模化育秧補助10萬元,植保作業補助10萬元,我們的積極性更高了。”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