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高端制造業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2014年,國務院批復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要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對天津做出了“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在剛剛結束的天津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支持企業運用金融創新工具更新設備,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大力推進智能制造也被重點提出。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天津已經張開雙臂,迎接工業4.0時代的到來,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用創新驅動實現了工業的新發展。
780億大訂單震驚瑞典
“瑞典薩博汽車每年訂單產量不超過12萬臺。而我們剛剛落戶天津就簽下了一筆780億元人民幣的大單,這讓瑞典方面感到非常震驚。”國能新能源汽車(以下簡稱Nevs)常務副總裁彭金春告訴記者。
2015年6月,成功收購瑞典著名汽車品牌薩博的Nevs,其整車總部生產基地及汽車研發中心項目落戶天津未來科技城。這是Nevs針對中國市場成立的第二個全球電動汽車生產基地。該項目總投資不低于4億美元,全部達產后,將達到每年12萬輛電動汽車和10萬輛增程式汽車的產量,總產值預計達到450億元,預期收益將達到30億元。
奠基儀式上的第一锨土剛剛落地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從北京傳來了好消息。2015年12月, Nevs與熊貓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Nevs將于2020年前向熊貓新能源提供15萬輛9-3版電動車。該協議還涉及Nevs及其股東方與合作伙伴共同提供的10萬輛其他車型的電動車產品及服務,訂單總金額高達780億元人民幣。
彭金春介紹,Nevs天津研發中心與瑞典研發中心不同,定位為全球創新中心,未來關于電動車的關鍵性技術,比如第三代電池、車互聯網、物流網、出行服務等方面的研發都將集中在這里。
同時,他還表示,天津有著非常好的自主創新條件,既有國家自創示范區的政策優勢,也有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的上下游配套設施。2017年5月研發中心建成投產后,每年可以實現最高22萬臺車的設計生產規模,讓一大批有著瑞典血統的電動車貼上“天津制造”的標簽。
多項國內第一打通深海油氣生命管道
作為全球第四家、國內目前唯一一家海洋軟管供應商,天津市海王星海上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包攬了全國多個第一:中國第一個吸力錨結構,中國第一座自安裝吸力樁平臺,中國第一條成功應用于海底油氣輸送的復合軟管,中國第一個成功應用的可遷移式平臺……海王星所承擔的“十二五”項目“保溫輸油軟管關鍵技術研究”于2015年6月底通過驗收,實現300米水深保溫輸油軟管的國產化制造,為我國深水油氣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研究的空白。
“現在,我們已獲得國家專利93項,在審國家專利45項。‘十二五’期間,企業在天津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正在跟蹤的國際項目共有十幾個。”公司董事會秘書向安自豪地說。
“全面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王勝光表示,“全面創新”包括產業結構與形態創新、市場結構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生產方式創新等多個方面,而其最核心內容應該是科技創新。
做好準備迎接工業4.0時代
2014年,我國用于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超過一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研發投入的第二大國。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發展預測所所長、研究員候永志提供的一個數據。他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過去國內制造業是低成本戰略,環境、資源、人力的高投入,換來的卻是低價值產品。而要突破制造業上的困境在于切實提高生產率,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值。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核心在于技術。靠買來的技術不可能實現高附加值,只能靠我們的自主創新。而天津,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醫療設備穿上身、坐在家里一鍵叫車、用新能源發電……先進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不斷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刷新著城市的面貌。截至2015年10月,天津已先后建成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0條產業鏈和31個示范工業園區,有效帶動產業集聚發展。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像海王星、國能汽車、明陽風電這樣在天津先進制造業大道上風馳電掣的企業并不在少數。根據《天津市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實施方案(2015—2020年)》對本市未來五年工業發展路線圖的規劃,天津將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對接工業4.0,把先進制造業培育成為天津當家產業。到2020年,工業總產值將超過4萬億,基本建成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