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10%以上,已成為植恩的習慣。” 這幾天備受關注的重慶植恩藥業,副總經理于國鋒這樣表示。
對于藥企而言,研發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影響?研發投入代表了企業的成長能力和科研創新實力。在2017年上半年藥企紛紛披露業績報告后不久,國家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表示,我國藥品研發投入嚴重不足,2016年全國制藥企業研發投入不及世界第一大的制藥企業的研發經費。可見我國在新藥研發的道路上還任重道遠。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新藥正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黃金十年。也意味著本土藥企將和跨國藥企進行正面競爭。而在這的背后,本藥企企與跨國藥企的研發實力存在巨大差距。
新藥成功研發上市約需10~15年,費用極其昂貴,且近年來臨床試驗復雜、失敗率上升等因素促使新藥研發費用走高,這使得資金短缺、研發水平薄弱的本土藥企不敢嘗試。專家指出,新藥研發成功并不是說投入越多成功幾率越高的。
比如,羅氏去年在研發投入方面為100億,而本土藥企的投入甚至不到十分之一,這種投入的差距使得本土藥企信心缺乏。雖然數量難以抗衡,但在研發投入強度方面,我國已有不少龍頭上市醫藥企業接近部分全球領先的藥企。
走向國際之路的魯南制藥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張貴民談及,整個向外走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自我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還是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研發團隊。當企業建好了研發團隊,對于后續的研發、產品質量的把控會變得越來越輕松,技術水平提升的過程中,產品的研發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如此企業的產品質量才會更好,成為水到渠成的過程。
打造高素質、高實力的核心研發團隊,提升產品整體研發技術,使得新藥成功幾率更高。而在這背后需要人才、專家的支持。近年來,我國政策利好,不少海外精英人才選擇歸國發展,為我國不少藥企填補了人才短缺的空白;不少本土藥企加強對人才的重視,采取校企合作、企業合作的方式重點培育人才,為企業創新發展開辟新路。
國內藥企在吸納人才方式上也進行創新。據了解,人才已經成為植恩加大創新過程中的一大亮點。而人才引進方式,也極具創新意識。在面臨單方面引進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難題時,植恩藥業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與重慶大學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合作,并專門出力引進專家,創新搭建研發平臺,為企業發展補充了動力。
我國是全球醫藥市場中的新興市場,2016年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歐盟五國,為1243億美元。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發病率升高以及國家對醫藥研發政策支持等,中國醫藥市場在未來5年會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2021年達到1782億美元。
當前我國新藥研發企業迎來良好的機遇,正在崛起的中國市場不容小覷。本土藥企應抓住機會,不斷壯大創新平臺,夯實人才基礎,積極提高研發能力。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