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醫藥流通行業集中度一直在不斷提升, 2016年前三名流通企業市占率上升至 37.67%,前一百名流通企業市占率上升至70.90%。而隨著兩票制的全面推進,醫藥流通行業集中度有望階躍式提升,“全國性龍頭+區域性龍頭”的格局將加速形成。
1、 行業增速持續下滑
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經過2006年到2011年的高速發展階段后,增速逐漸回落,從最高的 35%下降到 10%并逐步趨于穩定, 2016年醫藥流通行業規模達到 18393 億元,同比增長 10.40%,預計未來醫藥流通行業增速仍將保持與醫藥行業整體增速大致相同。
相比于美國發達成熟的醫藥流通市場,我國藥品流通市場具有集中度不高,經營效率低下的顯著特點。在市場集中度方面,美國藥品流通市場前三強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96%,但是我國藥品流通市場的前三強市場份額為 33.5%,前一百強的市場份額也才達到 68.9%,差距巨大。從流通企業數量來看,2015年我國流通企業數量為 13508家,數量遠超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的過度分散,必然帶來了惡性競爭、無序經營的現狀,直接導致我國藥品流通企業經營效率十分低下, 所以參考國外經驗,從政策和行業發展現狀來看,整合是未來主要發展趨勢。
2、各省“兩票制”密集出臺, 2017 年底集中執行
為了規范藥品流通秩序,壓縮藥品流通環節、凈化藥品流通環境,政府在 2016 年 5月 1 日開始全面推行“營改增”的基礎上,鼓勵綜合醫改試點城市推行兩票制。 2017年 1月 9 日國家衛計委發布《在公立醫療機構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國家版兩票制文件正式落地。隨著各省文件密集出臺,兩票制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推行,目前已經有 14 個省份確定在 2017 年推行兩票制,同時出臺細則,還有4 個省份確定在 2017 年推行兩票制,但是尚未出臺細則,剩余其他省份暫無相關計劃,可見 2017 年是“兩票制”大年, 2017 年底多個省份有望全面執行, 2018 年兩票制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兩票制的施行意味著在過往流通領域中代理商、經銷商、配送商的角色將被壓縮成一個,流通環節中的層層過票和加價會迅速減少,整個流通環節的銷售、推廣、配送功能或由既有上游也有終端的大型醫藥商業公司承接,或被上游的醫藥制造企業收編,或成為獨立的第三方藥品服務公司。在整個流通環節的壓縮過程中,小的經銷商和代理商將大量退出或者被收購,多票、過票、掛靠、避稅行為將大大減少,利潤更為透明。
3、流通行業微利運營,倒逼企業整合
新醫改的逐步推進,不僅是對醫療機構方面的改革,同時對藥品流通行業整體經營情況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醫院強勢地位短時間內不會改變,流通企業議價能力變弱,資金壓力增大是行業的大趨勢,直接導致行業整體的毛利率從 2002 年 10.26%一直下降到 2014 年的 6.8%,未來還將進一步下降,雖然隨著行業整體運營效率的提升,費用率有所下降,凈利率有所上升, 但是毛利率下降大趨勢不會改變,凈利率進一步上升空間不大,所以小型流通企業必將無法生存,最終被淘汰出局或者被大型企業收購,而大型流通企業也通過不斷收購壯大的方式實現規模效應。
4、行業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新格局將重新建立
目前我國醫藥流通行業集中度一直在不斷提升, 2016 年前三名流通企業市占率上升至 37.67%,前一百名流通企業市占率上升至 70.90%,隨著兩票制的全面推進,醫藥流通行業集中度有望階躍式提升,“全國性龍頭+區域性龍頭”的格局將加速形成,其中三家全國性龍頭主要有國藥集團、華潤醫藥和上海醫藥,區域性龍頭主要有九州通、瑞康醫藥、廣州醫藥、南京醫藥、柳州醫藥等。
流通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的同時,價值鏈管理成為行業發展的大方向,業務模式也以價值鏈管理為基礎,從傳統的低買高賣過渡到收取服務費盈利,向包括醫院、零售藥店甚至患者的產業鏈下游的延伸服務成為了藥品流通企業新的盈利增長點,同時,流通企業是醫藥行業的中游,作為工業企業和醫療機構的媒介,在醫改的過程中成為行業與政府、保險機構的最佳紐帶,使得流通企業將成為一個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大平臺。在流通企業提供的平臺上,托管藥房、合辦藥房、 SPD、DTP、 GPO、 PBM 等諸多新模式如同雨后春筍般出現,醫藥流通行業作為醫藥行業的核心樞紐, 在新模式的出現下將迎來蓬勃生機。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