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已經過去,要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是必然的,因此部分落后產能肯定會被淘汰。”
一語成讖,今日聽聞浙江省舟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將裁定受理五洲船舶破產清算一案。五洲船舶是近十年來第一家破產的國有造船廠。
在五洲船舶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國產企業之前,已經倒下的民營企業似乎更為“慘烈”。2015年,我國有多家造船企業破產。今年3月,泰州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東方重工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同月,中國最大的外資造船企業STX(大連)造船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債務規模240億元。今年4月,溫州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莊吉船業宣布破產重整。今年5月,浙江知名的民營造船企業正和造船也向法院提出了重整申請,造船企業破產數量陡增。今年7月底,明德重工宣布破產,明德重工是我國最好的化學品船廠之一,屬于工信部公布的首批符合《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企業之一。
五洲船舶破產
在筆者看來,多家造船企業倒閉僅僅是個開始,今年造船行業或將出現企業倒閉潮。“寒潮”從何而來?原因其實與鋼鐵、水泥、化工、工程機械等傳統制造一樣——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高端產品供應不足。根據工信部預測的數據,“十三五”期間全球新船年均需求在8000萬-9000萬載重噸左右,而中國目前的造船能力在8000萬載重噸,這意味著,僅中國國內的造船產能就足以滿足全球的需求。同時,結構性產能過剩突出,中國造船業超過60%的產能集中于散貨船,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集裝箱船和海工裝備等高端訂單數量則遠遜于韓國。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造船行業進入“寒潮”,在全球船廠產能過剩背景下,其他國家造船業同樣不樂觀。2015年8月就有媒體報道稱,韓國三大造船公司——大宇造船、三星重工業和現代重工業的經營狀況日益惡化,虧損加劇,預計今年全年虧損總額將達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27.8億元)。為了擺脫困境,三家公司將裁員3000余人。韓國造船業三大巨頭“不約而同”地進行大規模裁員尚屬首次,韓國造船業正經歷最艱難的時刻。
如此,誰將成為救命稻草?2016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如何完成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的轉變顯得至關重要。首先,船舶制造業在政策扶持上是有優勢的。由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牽頭編制的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初稿已經完成,提出到2020年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關鍵配套設備制造能力明顯增強,進入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配套設備制造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還被《中國制造2025》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還對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制造業提出了目標要求,圍繞目標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戰略支撐與保障。
其次,從造船企業自身來說,分析自身優勢及特征,找準自身定位,不斷實現細分領域的技術、經驗及業績積累,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實現差異化競爭,在相關細分領域達到足夠的技術積累,企業才能真正做強做大。
同時,在全球航運業持續低迷的境況下,抱團取暖、產融協同成為新常態,或可一解當下行業低迷期造船企業資金緊張的困局,為造船業的復蘇注入新的活力。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