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張家港協鑫集成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黑燈工廠”——光伏組件智能車間,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運行后開始量產,正式開啟“無人”模式,年產光伏組件200兆瓦。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制造業成為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這對于制造大省江蘇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據記者了解,目前為止全省已創建省級智能車間388個,正在研究制定智能工廠標準體系,為創建省級智能制造工廠打基礎。到2020年,全省要培育30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
25℃恒溫,60%恒濕;沒有嘈雜的機器轟鳴聲,也沒有工人忙碌的身影。沉浸在黑暗里的智能車間仿佛陷入了沉睡,只留有數盞紅綠信號燈在閃爍。走進協鑫集成的光伏組件智能車間,記者透過玻璃幕墻看到,車間內一臺臺排列有序的機器實際上正在高速運轉,不同形狀的機械臂不停地重復抓取、翻轉、移動等動作。
“‘機器換人’讓車間的在線人力減少了60%,目前這個車間自動化率達92%,已經達到了‘黑燈工廠’的要求,也就是工廠關著燈,機器照樣在生產。”張家港協鑫集成副總經理蔣龍根說,試運行的統計結果顯示,良品率超過99.85%,相較于傳統生產線提升了20%以上。
與智能車間相比,智能工廠顯然高了一個層級。據記者了解,我省正在全力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在繼續推進智能車間創建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打造智能工廠,開展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區和智能制造領軍服務企業的培育,整合更多力量推進智能制造。
以中天科技為例,在電力傳輸領域,正在大力推進智能工廠建設3年行動計劃。其中,江東金具等12家企業納入2017年智能工廠建設規劃,中天材料廠等企業納入2018年智能工廠建設規劃。在未來的2—3年內,中天科技將構建智能工廠集群。“工業4.0是一個總體目標,目前,我們有一部分工廠是3.5的,大部分工廠還處于3.0階段。我們不會滿足于現狀,正在不斷將工廠向3.5乃至4.0升級。”中天科技集團總裁薛馳表示。
加強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
推進智能智造,我省一方面大力研究開發自主智能制造裝備、系統和軟件,提升智能制造自主支撐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多層次、多領域組織召開智能制造現場推進會和對接會,推動制造設計企業、智能技術提供商、智能裝備制造企業、應用服務商等產業鏈企業加強交流合作,構建智能智造生態體系。
吳江是江蘇民營經濟的“領頭羊”,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目前,一批龍頭企業開始聯合國內知名院所、高校、協會,研究制定行業內的智能制造標準。吳江有31家省級示范智能車間,數量位居全省縣市(區)前列。去年,亨通光電等5家企業獲批國家工業強基、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等項目。今年,亨通光導新材料和國望高科又分別入圍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和綠色制造項目。僅2016年,吳江企業獲得市級以上工業轉型升級政策資金就超過3.7億元。
常州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制造名城,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石墨烯等產業,已成為其標志性優勢特色產業。全市現有機器人生產企業10多家,相關配套生產企業近30家,其中,銘賽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最重要的電子電聲和制造業自動化解決方案企業之一,金石機器人是國內首批研發和生產桁架式工業機器人的專業公司,也是國內最大的桁架機器人制造工廠之一。
合力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政府部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和廣大企業等各方優勢資源,加強戰略性謀劃和前瞻性部署,協同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2016年6月,在中德雙方總理的見證下,南京市與德國工業4.0的核心應用研究機構Fraunhofer(弗勞恩霍夫)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在南京江北新區建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為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升級提供個性化定制研究和實施方案,合力打造國家級智能制造創新平臺。
研究院將德國技術+中國速度相結合,以中德技術合作的手段,推動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江蘇省企業的智能制造基礎在全國來說還是比較領先的。”研究院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比如徐工集團和阿里云已經在做建設工業云的嘗試;紅太陽則提出綜合型智能制造轉型,圍繞主業進行工業云和智能制造數據化信息化;南京的埃斯頓正在為南瑞集團這樣的大型央企,提供制造系統研發和機器人定制等服務。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