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IEEE院士Saraswat、Rief和Meindl預測,“芯片互連恐怕會使半導體工業的歷史發展減速或者止步,首次提出應該探索電路的3D集成技術。
2007年9月,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宣稱:“在未來大約10-15年內,縮小晶體管尺寸的能力將受到物理極限的限制”,因此3D集成的需求變得更加明顯。全新的器件結構,比如碳納米管、自旋電子或者分子開關等,在10-15年內還不能準備好。5新型組裝方法,如3D集成技術再次被提了出來。
存儲器速度滯后問題是3D集成的另一個推動因素,眾所周知,相對于處理器速度,存儲器存取速度的發展較慢,導致處理器在等待存儲器獲取數據的過程中被拖延。在多核處理器中,這一問題更加嚴重,可能需要將存儲器與處理器直接鍵合在一起。
3D IC集成技術的拯救
2005年2月,當《ICs Going Vertical》發表時,幾乎沒有讀者認識到發生在3D IC集成中的技術進步,他們認為該技術只是疊層和引線鍵合,是一種后端封裝技術。
今天,3D集成被定義為一種系統級集成結構,在這一結構中,多層平面器件被堆疊起來,并經由穿透硅通孔(TSV)在Z方向連接起來(見圖)。
為制造這樣的疊層結構,已經開發了很多工藝,下面所列的正是其中的關鍵技術:
■ TSV制作:Z軸互連是穿透襯底(硅或者其他半導體材料)而且相互電隔離的連接,TSV的尺寸取決于在單層上需要的數據獲取帶寬;
■層減薄技術:初步應用需減薄到大約75~50μm,而在將來需減薄到約25~1μm;
■ 對準和鍵合技術:或者芯片與晶圓(D2W)之間,或者晶圓與晶圓(W2W)之間。
通過插入TSV、減薄和鍵合,3D IC集成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封裝和互連工藝。然而,目前還未完全明確,這些在整個制造工藝中需要集成在什么位置。似乎對于TSV工藝,可以在IC制造和減薄過程中,經由IDM或晶圓廠獲得,而鍵合可以由IDM實現,也可以在封裝操作中由外部的半導體組裝和測試提供商(OSATS)實現,但這有可能在技術成熟時發生變化。
在將來很有可能發生的是,3D IC集成技術會從IC制造與封裝之間的發展路線發生交疊時開始。
3D工藝選擇
TSV可以在IC制造過程中制作(先制作通孔,via first),也可以在IC制造完成之后制作(后制作通孔,via last)。在前一種情況下,前道互連(FEOL)型TSV是在IC布線工藝開始之前制作的,而后道互連(BEOL)型TSV則是在金屬布線工藝過程中在IC制造廠中實現的。
FEOL型通孔是在所有CMOS工藝開始之前在空白的硅晶圓上制造實現的。使用的導電材料必須可以承受后續工藝的熱沖擊(通常高于1000℃),因而只能選用多晶硅材料。在BEOL過程中制造的TSV可以使用金屬鎢或銅,而且在通常情況下,制作流程處于整個集成電路工藝的早期,以保證TSV不會占據寶貴的互連布線資源。在FEOL和BEOL兩種情況下,TSV都必須設計進IC布線之中。
TSV也可以在CMOS器件制造完成之后制作。在鍵合工藝之前完成,或者在鍵合工藝之后完成。由于CMOS器件已經制作完成,因此在通孔形成時晶圓不需要再經受高溫處理,所以可以使用銅導電材料。很明顯,制作這些通孔的空白區域需要在設計芯片時就予以考慮。
如果可以選擇,無論是FEOL還是BEOL方案,只要是在晶圓代工廠制作TSV,都是相對簡單的選擇。BEOL互連層是一個擁有不同介質和金屬層的復雜混合體。刻蝕穿透這些層很困難,而且是由不同產品具體決定的。在完整的IC制造之后通過刻蝕穿透BEOL層來制作TSV會阻礙布線通道,增加布線復雜性并增加芯片尺寸,可能會需要一個額外的布線層。既然諸如TSMC(中國臺灣省臺北)和特許(新加坡)等晶圓廠已宣稱他們有意向量產化TSV制造,那么在IC制造工藝中制作通孔將成為一個更切實可行的選擇。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