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十九大報告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通往“制造強國”的高鐵上,“中國制造2025”正在穩步推進,在人工智能、機器人、5G、半導體等更多制高點領域,中國都迎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復興號、北斗、華為手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攻城略地,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追求工匠精神,給中國制造更多底氣和魅力。這是優等生的“樣本間”,產品不同,路徑不同,講的卻都是中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中國速度”
世界上最快的高鐵“復興號”、“神威·太湖之光”三度問鼎全球超級計算機冠軍、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導航衛星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不停刷新的桂冠也在刷新世界對中國制造的認知。
今年6月,“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第三次問鼎全球超算500強冠軍,這也是世界上首臺峰值運算速度超過十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它是完完全全的“中國制造”——從芯片到軟件的里里外外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據稱,同為超級計算機的“天河二號”就因為使用了英特爾芯片,在升級擴容上受到了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
今年9月,“復興號”列車在京滬高鐵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中國成為世界上高鐵運行速度最高的國家。“復興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橫掃曾經的質疑與爭議。
突破閃現在各個領域。過去五年,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海底金屬礦產勘探開發裝備(藍鯨1號)等進入世界第一梯隊;“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的成功研發,使中國成為美法俄之后,又一個具有獨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全球每賣出10架民用無人機,7架來自中國;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穩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手機產量和市場規模全球第一,2016年生產智能手機15億部,占全球全部手機產量的74.7%,全球六大智能手機品牌,中國占四席,領頭的華為更是在努力超越蘋果。
一個個閃亮桂冠的內核都是創新。
向上,向上
最近熱議的消息是,中國地鐵要“開進”美國了——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美國波士頓市橙線地鐵首批列車于10月16日下線,預計將在今年12月份運抵美國,成為首次登陸美國市場的中國制造的軌道交通裝備。
中國機車能夠跨越太平洋并非偶然,更多高端的產品熱銷海外,華為、聯想、格力、小米、大疆等為代表的中國品牌異軍突起,以高性價比、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參與競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就連一向嚴苛的德國人,也在顛覆曾經的看法,將中國制造視為德國制造的對手。甚至《華爾街日報》發出驚嘆,美國科技公司開始模仿中國同行。
向價值鏈上方攀升,并逐漸擺脫廉價模仿者形象,中國制造的品牌之路走得非常艱難但是堅定。德國質量協會負責人皮恩克斯說,到2025年“中國制造”和“德國制造”的形象將越來越接近。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制造”已告別粗制濫造的舊形象,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脫胎換骨。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對中國制造業而言,這既是使命也是機遇。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