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機器人市場的發展特點也逐漸顯現:第一,上市公司攜重金不斷涌入。自今年3月份起,每個月都有上市公司涉足機器人產業:三月份的臥龍電氣,四月份的中興通訊和中國南車……一直到12月份的京東方、科大智能等;第二,應用市場的不斷擴大。隨著工業機器人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工業機器人已在眾多領域得到了應用,除了汽車行業,在電子、食品加工、非金屬加工和日用消費品等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增長快速。第三,產品類型出現變化。隨著人機協作趨勢的發展,小型的機器人幾乎成為各家企業發展的核心產品,以協作機器人為主,市場基本都瞄準3C電子制造業。
事實上,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已陸續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美國再工業化和工業互聯網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日本機器人新戰略、歐洲“火花計劃”等都是將發展重點瞄向機器人。而國內也將機器人產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并予以了諸多政策扶持。
十八屆五中全會便提出,要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機器人等產業發展壯大。早些時候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更早的《機器人行業白皮書》和《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等都能夠體現出國家相關部門對機器人產業的支持。
眾多政策扶持之下,國內市場短短兩年時間內,機器人企業就已達到近千家,不過當下國產廠商的經營狀況卻令人堪憂。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80%以上廠商本體業務出現同比增長,僅有20%的廠商同比下降;但從盈利能力來看,機器人本體業務虧損面高達70%。換言之,70%以上的企業的本體業務處于虧損狀態。不但如此,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達5.6萬臺的銷量中,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應商分去。究其原因,核心技術遲遲難以突破,而且多數中國機器人企業還在走低品質、低價格和低端行業應用的道路。
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仍加速增長,國內機器人需求有望達到9.5萬臺,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卻所占不多的份額,國產機器人廠商亟須要在2016年作出改變。
首先,抓住重點客戶。現階段汽車工業制造廠商仍然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用戶,2014年日、德、美、韓每萬名人員中皆使用超過一千臺以上的工業機器人,而國內則為305臺,因此潛力仍不小,廠商只有先抓住關鍵廠商,才可能在未來的市場洗牌中利于不敗之地。
其次,創新驅動促進未來機器人技術和產業化進程。正如上文所述,國產機器人廠商關鍵部件進口比例較高,導致現在國內制造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特別是減速機,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的價格的將近5倍,這也導致了國產機器人難以形成有利的價格優勢,因此,中國如果想要形成機器人產業化,擺脫國外智能機器人企業的掣肘,必須要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加速提上日程。
最后,避免同質化和價格戰。盡管機器人市場發展正蒸蒸日上,但是同質化和價格戰的苗頭卻已經冒出,以6kg一下六軸坐標智能機器人為例,2015年部分企業降價達30%之多,這對于本就在價格上難有優勢的國產機器人廠商而言,無異于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為了扶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政府除了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之外,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機器人技術路線圖”,明確技術發展的步驟、重點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工藝與零部件以及產業化路徑。
政策扶持機器紅利凸顯
事實上,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已陸續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美國再工業化和工業互聯網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日本機器人新戰略、歐洲“火花計劃”等都是將發展重點瞄向機器人。而國內也將機器人產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并予以了諸多政策扶持。
十八屆五中全會便提出,要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機器人等產業發展壯大。早些時候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更早的《機器人行業白皮書》和《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等都能夠體現出國家相關部門對機器人產業的支持。
眾多政策扶持之下,國內市場短短兩年時間內,機器人企業就已達到近千家,不過當下國產廠商的經營狀況卻令人堪憂。OFweek行業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80%以上廠商本體業務出現同比增長,僅有20%的廠商同比下降;但從盈利能力來看,機器人本體業務虧損面高達70%。換言之,70%以上的企業的本體業務處于虧損狀態。不但如此,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達5.6萬臺的銷量中,本土供應商的銷量僅為1.6萬臺,7成以上蛋糕被海外供應商分去。究其原因,核心技術遲遲難以突破,而且多數中國機器人企業還在走低品質、低價格和低端行業應用的道路。
多層次資本市場助陣
機器人新興市場正迅速成長。智能制造、金融等多領域專家近日表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因此,應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產業發展。
在本周舉行的“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金融論壇”上,多位專家看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潛力。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王碩認為,機器人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的顛覆性技術,至2025年的預估潛在經濟影響或達到1.7萬億美元至4.5萬億美元。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表示,機器人產業發展主要靠企業與資本,其與金融的結合非常重要。而解決人的動力與資本問題要靠改革和創新。發展機器人高科技產業具有一定風險性,前期投入大,效果未知數也大,需依靠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力量予以推動,同時在創新理念、機制和文化等方面下工夫。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執行董事楊松堂提出,從我國科技金融的發展路徑來看,科技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而科技信貸、風險投資、新三板等形式的出現也多源自科技發展的需要。在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商業銀行要創新信用結構、開發知識產權質押、建立獨立的審核標準、采用大數據管理方式,以創新管理形成風險分擔機制。此外,要與股權投資、信托、券商、交易所等多平臺對接合作,尋求產業和金融機構的發展新機遇。
國產廠商需三方向改變
2016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仍加速增長,國內機器人需求有望達到9.5萬臺,面對如此大的市場卻所占不多的份額,國產機器人廠商亟須要在2016年作出改變。
首先,抓住重點客戶。現階段汽車工業制造廠商仍然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用戶,2014年日、德、美、韓每萬名人員中皆使用超過一千臺以上的工業機器人,而國內則為305臺,因此潛力仍不小,廠商只有先抓住關鍵廠商,才可能在未來的市場洗牌中利于不敗之地。
其次,創新驅動促進未來機器人技術和產業化進程。正如上文所述,國產機器人廠商關鍵部件進口比例較高,導致現在國內制造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特別是減速機,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的價格的將近5倍,這也導致了國產機器人難以形成有利的價格優勢,因此,中國如果想要形成機器人產業化,擺脫國外智能機器人企業的掣肘,必須要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加速提上日程。
最后,避免同質化和價格戰。盡管機器人市場發展正蒸蒸日上,但是同質化和價格戰的苗頭卻已經冒出,以6kg一下六軸坐標智能機器人為例,2015年部分企業降價達30%之多,這對于本就在價格上難有優勢的國產機器人廠商而言,無異于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為了扶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政府除了加大對機器人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之外,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機器人技術路線圖”,明確技術發展的步驟、重點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工藝與零部件以及產業化路徑。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