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貴州通過大數據、生物基因、物聯網、互聯網傳播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助力貴州茶產業轉型升級,助推黔茶出山。其中的生態物聯平臺”和“品質認知平臺”則會從茶園種植、茶青采摘到茶葉加工的整個環節實現數字化。
“利用‘貴州茶云’的‘品質認知平臺’,我們茶葉生產企業在整個茶業加工過程中,就可以對茶葉加工的每個環節進行監控,并根據適時數據進行調整,這和過去只能靠經驗相比,我們茶葉的品質有了更可靠的保障。”近日,都勻毛尖茶協會會長、黔南州梅淵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鈺海這樣告訴國際在線貴州頻道。
何鈺海董事長所說的“貴州茶云”,是貴州省政協牽頭,依托貴州省政協信息網絡平臺,聯合貴州省信息與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等相關單位和科研機構共同打造的貴州茶產業大數據平臺,由“一庫四平臺”即茶產業大數據庫、基因檢測平臺、生態物聯平臺、品質認知平臺和文化傳播平臺構成,通過大數據、生物基因、物聯網、互聯網傳播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助力貴州茶產業轉型升級,助推黔茶出山。
貴州生態優勢十分突出,是全國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云霧的茶葉產區。2017年,貴州茶園種植面積達700萬畝,位居全國第一。 貴州同時也是茶葉的原產地,世界上唯一一顆古茶籽化石,就在貴州晴隆發現。不過,由于缺乏品牌號召力,多年來,貴州茶一直面臨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境地。
“‘貴州茶云’的基因測序平臺目前已經完成了貴州九個市州古茶樹資源的調查,形成了2000G的生物基因測序數據。”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生物博士黎瑞源說,這項工作的開展,將有可能揭開貴州古茶樹向外遷徙的基因密碼,也能為下一步選種育種,優化種苗打下基因基礎。
“‘貴州茶好 數據知曉’,省政協王富玉主席這句高度凝煉的話,就是我們‘貴州茶云’要做的事。”貴州省政協信息中心副主任劉波說,“貴州茶云”搭建了貴州茶產業大數據庫,將來一切有關貴州茶產業的文獻、資料和資訊都會在這里數據化存儲,同時會很便捷地供、業界、學界甚至個人抓取、檢索。為政府部門、企業甚至從業者得決策、判斷提供便利。“生態物聯平臺”和“品質認知平臺”則會從茶園種植、茶青采摘到茶葉加工的整個環節實現數字化。
“我們‘生態物聯平臺’已經在畢節市納雍縣、銅仁市江口縣、黔東南州黎平縣試點布設了3個生態物聯茶園,每個茶園從500畝到1000畝不等。”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陳彥說,生態物聯平臺可以適時監控、顯示茶園的土壤、空氣、環境等要素的數據,既方便茶園管理者進行科學管理,又方便消費者直觀地感受茶園的生態環境情況,從而增強其對貴州茶品質的信心。
“品質認知平臺”則是一個基于大量茶葉品質數據基礎上搭建的近紅外大數據模型。“我們搭建出這個模型后,貴州的綠茶、紅茶只要通過近紅外光譜儀一掃描,其光譜線就會在這個模型里生成這款茶葉的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等所有相關數據,茶葉品質好壞也就一目了然。”貴州師范大學教授武慶介紹道,正因為如此,品質認知平臺可以從茶葉加工環節就積極介入,科學地指導企業的茶葉加工生產。同時,消費者也能非常直觀地了解每款茶葉的品質。
“我們本身擁有這樣的優良生態和優異品質,因此我們才敢于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高科技手段,將貴州茶的品質毫不遮掩地置于消費者的眼前。”劉波說,希望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貴州的茶產業駛上數字化的快車道。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