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產銷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蔬菜總播種面積3.3億畝,產量達7.85億噸。作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隨著近年來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要實現蔬菜生產的提質增效,機械化是發展的必然方向。前不久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的2017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上,首次設立了果園、蔬菜機械展示專區,同時,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還聯合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召開了2017中國蔬菜生產機械化發展論壇。期間,記者采訪了部分企業代表和專家,就蔬菜生產機械化現狀進行了探討。
關注程度高且市場需求大
在果園、蔬菜機械展區A3266展臺前,擺放的2ZB-2移栽機、2BS-4多功能穴盤點播機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由于場地有限,陜西省寶雞市鼎鐸機械有限公司的習海龍只能駕駛著2ZB-2A原地掉頭移植機在過道進行現場演示。
“沒想到這么多人前來觀看。”鼎鐸機械有限公司西北地區區域經理陳杰則負責給觀展人員介紹,“這臺演示的移栽機適合辣椒、西紅柿、甘藍、白菜等多種蔬菜作物,移栽機控制器上就這么幾個按鈕,操作十分簡單方便。移植機1小時可以移栽3000~8000株幼苗,人工移栽1小時只能移栽750株,機器是人工效率的好幾倍,一天能夠完成10畝地左右的作業量,而每畝地種植成本可以節省100元左右。該設備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像河北、浙江、陜西、新疆以及東北地區,而去年一年西北地區的銷售量在100~200臺之間。”
現場不乏看熱鬧的,也有不少專業用戶。來自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的農戶張俊周一邊觀看移栽機一邊告訴記者,他這次就是專門來看蔬菜機具的,家中300多畝的蔬菜大棚,每到移栽的時候都要雇100多個工人,而且作業效率也不是很理想。“工人工作一天需要經常彎腰,早上精力充沛,移栽的質量比較好,可到了下午,移栽質量就明顯不如上午了,而且1個人一天下來只能完成兩畝多地。”
“這設備太好了,不過我還是覺得有點貴,要是兩萬元我肯定就買了。”考慮到價格問題,張俊周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后,就繼續去看別家的產品了。這次農機展上,洋馬、東風井關等45家企業的104款產品都在果園、蔬菜機械展示專區亮相。陳杰告訴記者,去年農機展沒有這樣的專門展區,蔬菜類的機具都是分散參展,有需求的用戶只能“偶遇”蔬菜機具,今年將同類產品聚集到一起,不管對農民、用戶還是經銷商來說,都方便了很多,他們可以輕松地逛展區,而且很容易對比各家的產品,再確定購買意向。
對此,吉峰農機海外事業部銷售經理李科潔也有類似看法,“我發現使用、關注蔬菜機具的人越來越多了,今年特設展區對這個行業來說是個好開端,意義非凡。不過由于場地有限,不少企業的產品不能全部展示,要是面積再大點就更好了。”
種管收三環節機械化短板明顯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會長陳濤說:“蔬菜生產機械化是個新領域,也是農機薄弱的領域。要推動農機化全程、全面發展,應該要關注、扶持新興領域,而滿足蔬菜生產機械化的要求則是順應當前形勢的。”
2016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65%,但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卻不高,而且種、管、收三環節還有諸多難點和問題。
移栽環節是蔬菜生產全程機械化重要的一環,不僅耗費人力,而且勞動強度大,發展機械化還有不少技術難題尚待破解。據黑龍江省農業裝備聯盟首席專家、東北農業大學教授趙勻介紹,蔬菜移栽面臨的難題是:旱田取秧、輸送、挖掘、回轉式栽植機構;穴注水裝置;膜上移栽。“目前國內生產的移栽類設備主要是半自動的,而且主要是仿造國外的產品。”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