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塘鯉面業有限公司從一個只有手工掛面機的小作坊轉換成為擁有全自動生產掛面機和全自動掛面包裝機等器械設備的工廠。在器械使用上,負責掛面自動化生產的陳楠用上了大學學的電氣自動化知識,不斷調試增進對設備性能技術的了解,使得設備運轉自如,公司生產的品種也持續不斷增加。
“這下好了,兒子、兒媳、孫子合家大團圓,熱熱鬧鬧辦企業。”12月10日,一來到雙峰縣金塘鯉面業有限公司,老板陳仁桃樂呵呵地迎了出來,邊笑邊介紹:“這個是大兒子陳楠,負責掛面自動化生產和業務銷售;那個在包裝車間的是二兒子陳浩,負責公司管理。”
金塘鯉面業有限公司位于雙峰縣花門鎮黃龍村。“想吃面條,請找金塘鯉。”這是當地人對金塘鯉面業的贊譽和認可。金塘鯉是黃龍村的一個地名,現在出名了,陳楠利用金塘鯉這個地名注冊成商標和打造成面業扶貧產業品牌,成為引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示范工程。
“兩個孩子這十幾年的書沒有白讀。”現年58歲的陳仁桃對兒子嘖嘖夸贊:陳楠28歲,2007年考上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被懷化電力局招聘為管理員,后到浙江當電路器設計師,年薪15萬元。2014年,父親一個電話就把陳楠召回來創辦企業。陳浩24歲,2011年畢業于四川核工業工程學院,在廣東省核電站工作。黨的十九大召開,陳浩看到了機會,毅然辭去工作,回家創業:“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大力實施振興鄉村戰略,希望為鄉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我爸1977年高中畢業,在廣州打5年工后,就回家辦起了手工面廠。1989年東拼西湊8000元,從長沙買回小作坊手工掛面機,壓出來的面條全靠太陽曬。他和媽媽起早貪黑,壓面、包裝,常常熬到深夜。那時候交通不方便,一條到雙峰縣城的毛馬路沒通車,拉著板車往返40多公里把面灰拖回來,每逢當地趕集挑著面條往集市上叫賣。”談起父親創建面條廠的經歷,陳楠潸然淚下。
2014年,在陳楠的提議下,投資500多萬元的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建起來了,耗資80萬元的全自動生產掛面機和12萬元的全自動掛面包裝機等器械設備都已安裝到位了。但因不懂設備性能技術,使用起來很不順暢,不是這里有毛病,就是那里出故障。但陳楠沒有灰心喪氣,天天蹲到機器面前觀察改進,大學學的電氣自動化知識也派上了用場,機器運行慢慢流暢自如了,聽著那嗡嗡動聽的機器聲,他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這期間陳楠負過2次傷。”陳仁桃心疼地說,“2015年5月份在全自動化生產線上摔下來,造成右腳骨折,手術住院花費1萬多元。同年7月份,又被烘房風扇刮到了鼻子上,鼻子差點被刮掉,至今留下6厘米長的傷疤。”
歷經幾年拼搏努力,金塘鯉面業生意越做越大了,名頭也越來越響了,生產的品種也越來越多了,還帶動一批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他們為衡陽、邵陽、永州、婁底等地經銷公司生產的掛面,今年已銷售1000噸,還不包括本地銷售。金塘鯉面條口感好,味道正,分量足,無任何添加劑,純綠色環保的健康食品,很受歡迎。”邵陽市雙清區的經銷商王志鋼老板樂不可支,“我2014年以來一直經銷金塘鯉面條,今年就包銷了250多噸。”
“回家創業的選擇事實證明是對的。縣鎮領導也非常支持我創業,將公司納入扶貧產業,給予優惠政策,本人今年被群眾選上村干部,評為全縣大學生創業典范。今后將繼續努力,擴大規模,打造成省級龍頭企業,讓全國人民都能吃上咱們湖南出產的面條。”陳楠說。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