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新會區睦州鎮一家柑普茶制作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制作柑普茶,臭氧氣泡清洗機、分選機齊上陣,據說,每天可以處理上萬斤柑果,整個摘柑季節過后,大概能夠生產60噸左右的“大紅”柑普茶。
與柑場的冷清相比,制作柑普茶的工廠正在熱火朝天地趕制著今年最后一批“大紅”。12月13日,記者來到新會區睦州鎮一家柑普茶制作公司,親身體驗這幾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柑普茶是怎樣制作的。
平均3秒開出一個果殼
在一臺柑果清洗機前,工人正把一筐柑果倒機器的水池里。氣泡翻騰,柑果在水中上下浮動。柑普茶制作公司的管理人員陳小姐說,剛運到廠的柑果,要先進行幾十分鐘的臭氧氣泡浸泡,洗掉柑果皮表面的農藥殘留和病菌等。清洗完畢后,柑果被機器按照個頭大小分流進不同的果筐。工人將滿滿一筐柑果抬進開果車間,開果工人將對柑果進行“掏心挖肺”。
開果車間里一共有百來個工人蹲坐小板凳,每人手拿著一個錐子,面前放一個裝果肉的筐,一個裝滿柑果的筐和一個裝果殼的筐。一戳、一轉、一掏,一名手腳麻利的工人平均3秒左右就能將一個原本飽滿的柑果果肉挖空,只留下果皮,變成用于裝茶葉的開口果殼。
裝填茶葉既耍太極又打鼓
陳小姐說,挖好之后的果殼還要進行一次清洗。但和柑果清洗不同的是,果皮不需要長時間的臭氧氣泡浸泡:“快速清洗掉果肉殘留就是,不然浸泡太久,皮吸水了就不能用了。”
洗完后的果皮經過幾十分鐘的吹風、水份吹干后,就能夠裝填茶葉了。如果說開果比的是速度,那么裝填茶葉比的就是姿勢的優雅。果殼開口朝上,在扁平的竹筐上碼好,工人在上面堆上3大鏟早已混合好的茶葉,用雙手慢慢將茶葉攤開,猶如太極推手一般柔和。攤開的過程中,茶葉便會慢慢地填進果殼里面。等茶葉均勻堆進所有果殼后,工人邊拿另一個扁平竹筐蓋在上面用手使勁拍平,使得茶葉盡量緊致地填進去,力量沉實而均勻,就像在敲一面大鼓。
陳小姐介紹,完成裝填茶葉之后,制作柑普茶的前期工序就算完成了。據說,他們的工廠每天可以處理上萬斤柑果,整個摘柑季節過后,大概能夠生產60噸左右的“大紅”柑普茶。
生曬環節“看天吃飯”
前期工序完成后,接下來就是“看天吃飯”的生曬環節。陳小姐說,現在制作柑普茶可以用生曬、高溫烘焙和低溫烘焙,其中生曬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做法,產出的柑普茶最香最醇。
曬場位于工場的頂樓,面積過千平米,填好茶葉后的果皮被拿來這里生曬。生曬并非簡單地對著太陽直射,還要顧及到溫度、濕度等等,時間從十多天到幾十天不等。雖然生曬的時間長,生曬期間如果濕度控制不好還容易導致果殼發霉、使得成品數量減少,但為了追求最好的柑普味道,陳小姐她們仍然堅持生曬。為了更好地提高生曬的成功率,曬場安裝了透光的頂棚和可可調節氣窗,還設有溫度和濕度監控設備,并請了當地最有經驗的師傅來看護,防止出現變質、受潮和發霉。
記者看到,在頂棚的柑普已經接近成型,果殼色如琥珀油亮有光澤,散發著陣陣皮香和茶香。“再過幾天,這批大紅就可以包裝了。”陳小姐拿起其中一顆柑普聞了聞,高興地說。
據了解,這家工場生產“小青柑”、“二紅”、“大紅”等柑普茶,其中“大紅”是最晚出品的,做完這批“大紅”之后,今年的工作就算完成,可以開始準備明年的柑和茶葉。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