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上,有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環衛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環衛物聯網,智慧環衛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在“互聯網+”浪潮中,環衛行業能否借勢贏得幾何級發展,實現轉型升級,讓我們拭目以待。
智慧環衛塑造新格局 “互聯網+”成行業下一風口
垃圾箱安裝互聯網傳感器,可監測其是否裝滿;機器人夜間清掃街道,不需環衛工人日夜勞作。未來,環衛行業不需投入太多人力成本,就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這在業內人士看來,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漸漸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近日,在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智慧環衛高峰論壇上,中國城市報記者獲悉,環衛行業未來的風口是“互聯網+”,將為政府提供城市建設決策的依據,從而大大提升城市運營效率。
“大數據的智慧應用是一手段。關鍵是信息數據采集之后,相關主體應履行法定責任,掌握垃圾的成分、投放量以及投放時間等精準數據,實現智慧環衛全產業鏈的健康發展。”住建部節能科技司倪江波表示。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中國制造與工業4.0研究所所長王喜文指出:“由于資源、環境的限制以及人口紅利的消失,未來的環衛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環衛物聯網。智慧環衛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環衛行業要借勢發展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
“該《方案》的公布表明,我國環衛行業將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環衛行業可作出重大貢獻。”倪江波認為,環衛的春天來了。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徐文龍指出,要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改變環衛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發展模式,智慧化提升環衛行業現代化水平。同時,改善從業人員的作業模式與工作環境,打造一個真正有技術含量的行業。
在“互聯網+”浪潮中,環衛行業能否借勢贏得幾何級發展,實現轉型升級,業內人士抱有不小期待。
南京信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春廷表示,智慧環衛建設必須從政府和企業的需求出發,才能精準解決問題。
在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智慧環衛專業委員會主任曹曼看來,智慧環衛建設首先要實現設備的智能化,同時要盡快將平臺建立起來。
曹曼建議,企業不要將自己建成一座“孤島”,應秉承開放共享的理念經營。環衛智能平臺的內涵是利他的。企業只有盡可能迅速地融入到整個產業鏈供應平臺中,才能引領環衛行業的未來。
智慧環衛領跑城市發展
近年來,國家政策的傾斜加之目前垃圾增量現狀,都催化了環衛行業的發展,使得垃圾處理市場進一步增容。雖然我國垃圾處理市場空間巨大,但目前我國環衛行業面臨諸多困境:車輛設備多,日常運營監管難;人員多而分散,日常管理難;基礎設施遍布各街道,實時管理難;作業面廣點多,監督考核難。傳統的垃圾收運模式已難以滿足適合城市發展以及城市建設管理的需求,在這種大背景下,一種新的理念應運而生——智慧環衛。
今年8月,《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出臺,要求市、區人民政府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制定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措施,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協調機制,保障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人員配置、設施建設運營的資金投入。
當前,廈門垃圾分類已探索出全民眾參與、全部門協同、全節點攻堅、全范圍保障的“五全工作法”。
截至目前,廈門主城區100%小區、120家市直機關、85家星級賓館(酒店)等已全部推行垃圾分類,參與率達80%。
倪江波認為,在互聯網信息化的基礎上,廈門垃圾分類目標實現能夠更精準。在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環節,信息化的投入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事業部總經理陳崢表示,互聯網正在變成一種基礎設施。通過數據分析服務對象和用戶,進行精準規劃,同時還催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創新業務模式。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識到,數據已成為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資源。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環衛行業只有加快技術積累和知識儲備,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領跑我國城市發展。”倪江波如是說。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