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里,各種大型機器轟鳴作響,一顆小螺絲釘也許微不足道。然而,如果一個個螺絲釘的溫度、變化都能實時匯總給系統“大腦”,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細微處見大千,也許機器能耗大幅下降,產品質量能提升,甚至重大事故得以避免。
工業互聯網,一個還沒被挖掘的互聯網“藍海”,也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1月17日,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啟動會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這標志著廣東省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上跨出一步,也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由“黃埔制造”轉向“黃埔智造”、“黃埔創造”的重大突破。
合作背景:
強強聯合,搶灘工業互聯網“風口”
全球已經有150家企業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
2012年,也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的工程師也沒有想到,當時杜撰的“工業互聯網”一詞,后來被公司視為未來的發展戰略,并隨著全球競爭態勢轉換、新一輪工業革命與互聯網革命疊加,工業互聯網成為各國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
當時,GE注意到,只有飛機引擎出現故障,飛機的儀表盤才會亮紅燈,但實際上,飛機引擎上一直都有測量溫度、壓力和電壓等各種傳感器正在工作,各種數據的異常其實早就已經顯現。引擎上的傳感器傳輸的海量數據,只是很少被保留和研究。它們日常發出的數據,隱藏著飛機引擎的微妙改變。這種數據的細微變化,需要數學建模、大數據的分析比對等等方式,才能看出些許端倪。
“掌握數據就是掌握核心,”廣州開發區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未來的工業互聯網中,就是要從工業設備和生產軟件中提取和整合數據,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生產。
工業互聯網的重點是可視化大數據。通過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將工業生產設備數據化,從而將工業設備連入互聯網。生產管理者通過可視化的數據,來整合生產設備和數據資源,即時進行生產調整和調配,消除潛在質量隱患,提高生產效率。
率先布局:
與全球同步,成為先試先行的典范
時間飛逝。走進新時代,我國制造業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工業4.0的目標紛紛提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又恰好是問題的關鍵。人們意識到,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借助實體產業良好的發展基礎,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彎道超車,已成為勢在必行的選擇。
2017年11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工業互聯網作為先進制造業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2017年,在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發布,短短幾年時間,目前全球已經有150家企業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平臺。
廣東是我國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區,廣州市是廣東重要的制造業基地,而廣州開發區的工業產值占廣州市的40%,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29家,其中12家工業企業年產值超過百億元,省、市、區均具有發展工業互聯網的獨特優勢。
去年11月21日,廣東省經信委、廣州市政府與廣州開發區簽訂《共建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及國家級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示范區》戰略協議。
在此背景下,廣州開發區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信通院”)強強聯合,搶灘風口,率先為工業互聯網探路。
全省唯一:
該區率先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基地
昨日,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簽署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合作協議,這標志著廣東省內唯一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正式落地。
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副局長李湘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以及企業家代表共300人出席活動。
這次合作堪稱強強聯合。
據了解,作為工信部直屬科研單位,信通院在4G/5G、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擁有相當的技術優勢,在國家信息通信及信息化與工業融合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而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作為廣州實體經濟和科研創新實力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
立足于這片沃土,該區正加速集聚工業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項目,航天云網、中設智控、阿里云等一批以工業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服務商集中落戶,京信通信、迪森鍋爐、高新興、昊志機電、廣電運通等區內企業也先后利用工業互聯網實現提質增效。
雙方合作將充分發揮信通院在工業互聯網、5G、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領域優勢,研究編制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產業規劃,推進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工業互聯網(廣東)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基金、工業互聯網學院等項目建設,全面促進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成為全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和應用創新的示范聚集區。
本次省市區共同推動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作為試點,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率先布局,成為先試先行的典范,將打造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
兩大龍頭:
該區工業互聯網生態圈已現雛形
在啟動會上,航天云網數據研究院(廣東)有限公司和阿里云工業互聯網總部舉行了揭牌儀式,標志工業互聯網領域兩大龍頭企業落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并正式開始運作。
一個是中國工業互聯網的首倡者和先行者,一個是在全球云計算領域位居前三位的領先平臺,站在工業互聯網產業布局的關鍵時刻,這兩大巨頭為何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
案例:設備治“啞”,車間的人均效率提升了22%
在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云網公司副總經理祝守宇看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是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同時在政府層面,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方面給予高度重視。
“對于航天云網而言,我們也將工業互聯網視為‘二次創業’轉型的重大機遇,”祝守宇說,航天是傳統的高科技產業,目前,航天云網要改造正是現有工業生產中的“三啞問題”。
所謂“三啞問題”,也就是啞崗位、啞設備、啞企業。這里的“三啞”是指那些沒有入網、不能自動匯報、不能透明化管理的崗位、設備與企業。一個“啞”字,生動形象地描述出這些崗位、設備與企業的信息不交互、不共享、不透明的狀況。
設備治“啞”,從用數據說話開始。這并不是沒有可能。祝守宇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骨干企業——京信通信為例,一語道破工業互聯網帶來的巨大威力。
京信通信是全球第二大天線高科技制造企業,在其以往的生產模式中,流水線大批量生產單一型號天線,但隨著市場對多品種定制化產品的需求,可能一天中流水線需要頻繁更換生產工藝以適應市場對不同型號的產品需求。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求生產系統能即時反饋生產進度和快速調整生產工藝。工業互聯網可以實時感知、進而分析、決策生產流程,快速應對多品種生產的要求。
根據京信通信智能制造事業部副總經理葛鑫的介紹,京信通信對生產車間進行柔性布局后,通過設備互聯實現生產狀況透明化、信息可視化、設備的預測性運維,“車間的人均效率提升了22%,生產成本降低了25%,市場維修率減少了10%,供貨周期縮短了8天,原材料庫存降低了60%,這就是智能化、自動化、數據化帶來的好處。”
案例:芯片制造,預測誤差控制在1納米左右
與航天云網類似,阿里云之所以將工業互聯網總部布局在廣州開發區,同樣是看到廣州開發區在廣東制造業中的重要地位。
站在國際競爭的高度,在發達國家,一眾互聯網巨頭和實體產業,已經紛紛搶灘風口,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圈。在國際上,通用電氣與微軟、亞馬遜的合作,將工業互聯網再次推上高點;在國內,BAT級別的巨頭將工業互聯網作為互聯網與實體制造融合的關鍵入口,制造業實力強勁的廣東就成為各方不約而同的選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阿里云選擇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三角作為切入點,以實體經濟發達、科研創新實力突出的廣州開發區作為主要基地,依據企業需求和場景,深度再造ET工業大腦。
“超過10萬家廣東企業已經成為阿里云付費用戶,其中有上萬家規模以上企業,廣東已經成為阿里云新制造戰略的大本營。”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兼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表示。
企業愿意為此付費,正是依賴于阿里云有其強大的建模和計算優勢,能為企業智能生產提供數據和方案支撐。
芯片制造,世界上至為復雜的制造業。指甲蓋大小面積上制造出超10億個晶體管,業界稱“集人類超精細加工技術之大成”。中芯國際在生產28納米集成電路芯片的過程時,光罩產品次品率(CD偏差)居高不下,從而導致生產成本過高。然而,在電路芯片這種頂尖精密制造領域,如何修正工藝參數,提高產品的生產良品率,是一個高難度工藝問題。
阿里云ET工業大腦利用其強大的計算能力,通過對芯片工藝生產參數進行建模分析,構建預測模型。通過CD預測建模,成品率變量相關性可視化,將預測誤差控制在1納米左右。而這一工業互聯網成果,大大減少企業光罩產品次品率,從而節約大量企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眾多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押寶”該區“現在,很多工業互聯網的企業或科研院所選擇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是好事,”祝守宇說。比如,信通院是負責國家宏觀層面的政策制定和研究,阿里云是計算基礎能力和互聯網技術上的特長。航天云網擁有高科技制造業基礎,主要是從事制造行業改造。“一個平臺兩個企業關注制造行業的轉型和發展,擁有不同優勢和特長,可以進行行業互補。”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融入國家“互聯網+”戰略,瞄準移動通信、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等新興產業,在新型顯示、智能終端及智能硬件、互聯網及軟件服務三個領域持續發力,不斷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提質升級,成為吸引眾多工業互聯網領域龍頭企業落地的關鍵所在。
此外,在本次啟動會上,有多家企業進行集中簽約合作,率先品嘗工業互聯網的“頭啖湯”。航天云網數據研究院(廣東)有限公司與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廣州金鵬源康精密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廣州阿里云計算應用技術有限公司與廣州迪森熱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廣東中設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前海梧桐并購基金(工業互聯網平臺基金)、廣東利世康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合作。
從互聯網企業到實體制造企業,從科學研究到產業應用,從“互聯網+制造”到“制造+互聯網”,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經初步形成工業互聯網生態圈。
據透露,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計劃在三年內,推動工業互聯網(廣東)創新中心、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工業智能公共服務云平臺等落地,構建集工業互聯網、工業大數據、創業創新、政產學研用合作為一體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圈,形成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云制造為主的新模式和全生態,打造成為廣州市、廣東省乃至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聚集區。
三大平臺:
助力中小企業轉向“上云”、“智造”
當天,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創新平臺、廣東工業互聯網公共平臺、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上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等三大平臺正式發布上線。
這三大平臺的上線,對于廣大制造企業將形成實質性利好。如果說過去制造企業最主要的要求是標準化和流程化,那么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概念的出現,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就成為所有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然而,許多制造企業發展參差不齊,由于成本和科技實力的限制,在信息化和自動化升級上面臨諸多瓶頸。而站在戰略高度,由地方政府與行業組織、互聯網平臺、實體企業共同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就成為重要選擇。
廣州開發區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廣州開發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29家,中小微型企業將近2萬家。“他們對于現在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工業互聯網轉型都非常迫切。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自建大數據平臺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非常不經濟。”
因此,三大平臺將面向實體企業的三大痛點,助力企業以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方式“上云”。
“中小企業缺訂單、缺能力、缺管理。工業互聯網的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三大的核心訴求,就是訂單、能力和管理的問題。”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北京航天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紀豐偉表示。
針對應用方面,紀豐偉分析,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有三方面。第一,企業要能知道生產成本和應用的效果;第二,需要能與企業配套的維修服務;第三,需要豐富的相關工業知識。航空云網會給企業推送對口工業知識。而這些就是工業企業和工業互聯網提供給中小企業的支撐。
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創新平臺,將提升政府及企業“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的能力;
廣東工業互聯網公共平臺將提供貫穿“設備級”、“產線級”和“企業級”的企業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以低成本、快速高效的方式解決企業“系統信息孤島”、“生產管理不可見”、“提升效率無方案”等難題。
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上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則是在深度解讀國家供給側改革戰略要求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旨在讓企業以快速便捷的方式上云、用云、用好云。
“通過平臺集聚制造資源,形成云制造生態,可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國家和省級互聯網和制造業融合示范區,在國內率先探尋新時代特大城市及中心城市‘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輻射帶動珠三角地區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祝守宇說。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