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環境保護部召開18年首季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提到,我國已在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布設了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且全部具備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地方建設的省市、縣監測點位近4000個,中國已然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
在環境保護部今天召開的2018年首季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劉志全介紹,按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關于“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的要求,近年來,我國環境保護部門不斷完善空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的監測網絡布局,擴大監測范圍,進一步提升了對環保重點工作的支撐能力和水平。
劉志全介紹,除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外,我國還建設完成酸雨、沙塵監測網。在“2+26”城市建設顆粒物組分/光化學監測和降塵監測網,進一步提高了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精細化水平。構建完成“國家-區域-省級城市”四級重污染天氣預報網絡,實現了對未來1-3天空氣質量精準預報及未來7天空氣質量潛勢預報,在重大活動保障和重污染天氣應對中經受了檢驗,圓滿完成了監測預報預警任務。
劉志全介紹,在水環境質量監測方面,我國地表水國控斷面從“十二五”期間的972個擴展到現在的2050個,覆蓋全國十大流域1366條河流和139座重要湖庫,實現了說清水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基本滿足水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需求。對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和2856個縣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常規水質監測。同時加大了信息開力度,定期發布地表水、近岸海域等環境質量狀況,滿足公眾環境知情權。
在土壤監測方面,劉志全介紹,我國已基本建成了由38800多個點位組成的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十三五”土壤環境監測總體方案》明確了土壤環境監測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確定北京、遼寧、江蘇、廣東、四川、陜西6個省(市)的省級監測機構承擔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6大區域土壤樣品制備與流轉,目前正加快推進相關建設。
劉志全說,2017年,環保部門完成了13611個歷史基礎監測點位的土壤環境例行監測,通過分散采樣、集中制樣、采測分離,確保士壤環境監測結果客觀、科學、準確。
劉志全告訴記者,近年來,各級環保部門還依法推動落實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主體責任,加大污染源監測及信息公開抽查力度,建立企業自行監測和監督性監測的信息公開通報制度。
“圍繞排污許可制實施,還建立了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劉志全介紹,就污染源監測,環保部編制并發布了指南總則、火力發電及鍋爐、造紙工業、水泥工業、鋼鐵、紡織石油煉制、發酵類制藥、化學合成類制藥、提取類制藥等10個行業指南。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開展執法監測,完成對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的1941家企業現場檢查監測,主要覆蓋火電、鋼鐵、化工、焦化、水泥、平板玻璃、有色、石化8個重點行業,對涉嫌超標排放企業予以依法查處。
劉志全介紹,我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在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自然保護區監管、環境監察執法等重點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推進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建設,根據國家民用空問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環保部參與了生態環境監測相關的衛星立項與研制。目前,高分五號衛星已做好發射準備。大氣環境監測衛星與16米光學衛星批準立項。此外,每年對700多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為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就記者關心的環境監測機制改革的問題,劉志全介紹,按照國家考核、國家監測、數據共享的原則,2016年,環境保護部已全面完成空氣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委托第三方公司對1436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開展運維。2017年10月開始,全國205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已全部以采測分離模式開展監測,截至目前,采測分離實現平穩運行監測數據更加真實、準確、客觀,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順利實施。
“空氣、地表水監測事權上收,厘清了國家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化解了地方行政干預,減輕了基層壓力和負擔,實現了監測與考核對象脫鉤,是我國環境質量監測機制的重大改革,切實保證了監測數據獨立、客觀、公正。”劉志全說。
2017年,環境保護部對陜西西安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和江西新余噴淋干擾等典型案例進行查處和全國通報。劉志全表示,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環境保護部對環境監測弄虛作假和人為干擾行為持續保持高壓震懾態勢,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
劉志全表示,環保部將建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機制,通過遠程監控與實地抽查相結合,采用飛行檢查、例行檢查、專項檢查等形式,加大環境空氣、地表水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力度,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全面。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