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每年的開年大戲——2016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吸引了全球目光。大會雖然已于1月9日順利落幕,但大家似乎還未從這場科技風暴中清醒,相關話題仍在發酵。
每年CES開展,現場最熱門、最酷、最火爆科技新產品都是大眾最關注的話題,今日筆者不談產品,亦不談技術,只談中國制造的軟實力。
為什么要談這個話題?有兩個CES“花絮”需要關注。一是在這樣一個熱鬧、擁擠,以美國為主場、號稱匯聚全球尖端科技的展會上,差點兒讓中國品牌擠炸了——根據統計顯示,2016CES約三分之一的參展商來自中國。二是在會上,中國內地的一家企業因涉嫌侵犯美國加州公司獨輪滑板專利技術,遭到美國聯邦執法人員查抄并被迫撤展。
先來看第一個“花絮”。中國制造是CES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每年中國企業的參展熱情都非常高。筆者仍然記得,2015年CES有超1/4參展商是來自中國,今年已經上升之三分之一。
TCL首次發布的高端子品類QUHD量子電視
本屆CES,“中國造”無人機、智能手機、無線手機探測器、智能音響、物聯傳感家居飾品、曲面屏幕等智能電子產品精彩亮相,大放異彩,出現許多響徹世界的“中國制造”。如TCL首次發布的高端子品類QUHD量子電視,向全球界定出全新的下一代顯示技術藍圖和方向;還有國內知名物聯網設備提供商Wulian(物聯傳感)展示的智能花瓶夢想之花作為“中國智造”的智能家居作品,完成海外首秀;
夢想之花 富有濃郁中國風的智能家居為海內外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從默默無聞到占領CES,展現出中國品牌強烈的“出海”意愿以及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自信和勇氣。對于一些中國企業來說,走出去是謀求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并且,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制造早已不僅僅依靠低價贏得市場,中國產品和服務質量以及技術能力近年來有很大提升。同時面對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中國企業有意愿更多地走向海外,也有信心贏得國際競爭。從這個層面上看,積極參加海外一流展會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手段與途徑。
再來說說第二個“花絮”。中國參展企業因涉嫌侵犯專利而撤展,這個事件看似與第一個“花絮”是沖突的,筆者并不以為然。隨著中國制造實力增強、品牌影響力提升,與國外制造商形成的競爭力越來越大,對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感與恐慌感。也就是,專利是激烈市場競爭中,把握市場主動權與制高點的重要因素,這也是像蘋果、高通等企業“玩命”申請專利的原因。
客觀的來說,中國產品涉嫌專利侵權是事實,但是每當與外資企業發生相關糾紛時,國內總會出現“專利大棒”、“民族產業遭遇狙擊”等論調。筆者認為,專利是商戰雙方的武器,并非只屬于國際巨頭,一味的宣揚民族情緒為自身商業利益張目,雖然也許某時間段內短暫占據輿論上風,但是從長遠來看,無法真正贏得現代商戰。
“專利糾紛”其實又牽扯出中國制造發展中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中國制造”每年的商標申請量,長期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專利糾紛案卻從未“消停”,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更是少有。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數據顯示,近幾年來,中國的專利無效案件基本保持在每年2200件左右———這就意味著每月有近200件的專利無效申請,而每天就會有6到7件。這說明了什么?創新能力不足!
因此,中國企業要走出去,要做的是加快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產權。只有這樣,“中國制造”才能成為一種軟實力,中國企業才能真正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也才能在世界經濟舞臺上贏得尊重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