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國產4500米載人潛水器,經過48個小時運輸,在廣東文沖船塢碼頭與“探索一號”作業母船順利會合。之后,將在碼頭進行一系列的安裝調試和檢查。在各項驗收合格之后,潛水器將開展海上試驗工作。該潛水器的副總設計師葉聰表示,從水池到母船上的真實作業環境,對潛水器來說,是一個需要磨合與適應過程。
那么44500米載人潛水器與我國曾研制成功的“蛟龍號”相比,有哪些優勢呢?
第一提升國產化率
在外型上,“蛟龍號”和4500米載人潛水器區別不大,但是據專家介紹,“蛟龍號”上有許多部件都是進口的,而此次我國自主研制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過了90%,組件國產率大幅提高。
第二性能較“蛟龍號”大幅提升
在性能方面,這次研制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也比先前的“蛟龍號”大幅提升。比如,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載人艙有5個觀察窗,比“蛟龍”號增加了兩個,在海底視野更好;另外,4500米載人潛水器用鋰電池替代了原來的銀鋅電池,電池可用次數,也從原來的50次增加到了500次。
第三為萬米潛器鋪路培養深潛人才
另外,不僅是國產化率在提升,更重要的是,目前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我們的“蛟龍”號和未來的萬米載人潛水器。通過這臺潛水器培養了中國載人深潛的后備力量。
總設計師胡震表示,世界上海底最深的地方,深度超過一萬米。此次新的載人潛水器4500米的探測能力,并不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最終目標。在4500米的基礎上,未來我國的載人深潛還會有更多的期待。胡震還表示,目前我國已經部署了11000米深度的項目,現在開始研發,預計在2020年下水。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