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6冬季達沃斯論壇在瑞士開幕,“機器人”成為最熱門話題。就在開幕前兩天,達沃斯論壇還出具了一份分析報告:截至2020年,在15個經濟領先的國家內,510萬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搶走”。而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下簡稱省經信委)介紹,江蘇機器人制造水平已達國內先進水平,南京、常州等多城市都建立了機器人產業園,部分機器人已經走進大家的生活,比如南京埃斯頓機器人、蘇州掃地機柯沃斯等。
企業加速機器換人 特殊人才需求量大
5年內
510萬工作崗位
將被機器人搶走
周一,達沃斯論壇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20年,在15個經濟領先的國家內,隨著科技與人工智能的發展,510萬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搶走”。
該報告指出,有710萬人工雇員將因機器人的產生而失業,但由于市場會提供約200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因此,總計有510萬份工作會被機器人“搶走”。
報告中調查的15個國家占居了全世界勞動人口的65%。
據介紹,該報告被命名為“工作的未來”(The Futureof Jobs)。
不用驚訝這個數據,在國內,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引進“機器人”。富士康機器換人就是典型案例,著名的手機貼牌生產工作,當時吸引了大量年輕打工者從事組裝工作,數年前也因加班強度大引發的十余起跳樓事件而受到關注。2011年,富士康啟動機器換人計劃,當年,機器人達到1萬臺。到目前,大約部署了5萬臺機器人。24小時不停工的機器人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最近有消息傳出,富士康將與谷歌攜手制造機器人。
江蘇機器人
名頭不小
是國內先進水平
去年11月,國際機器人聯盟主席ArturoBaroncelli在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說,中國是應用機器人最多的國家,全球23萬個機器人中有56%在中國使用,其次是日本、美國、韓國。
瞄準了這個市場的潛力,江蘇在機器人研制上早就投入了大手筆。昨天,省經信委裝備工業處申高清副處長透露,南京、常州、張家港、昆山、連云港等城市都建有關于機器人的產業園,“主要研制的是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以工業機器人為主。”申高清表示,像服務機器人,蘇州產的柯沃斯就是一個掃地的,“很多人家里現在都在用。”而工業機器人,他舉例南京的埃斯頓,主要面向一些企業客戶。
“就機器人研發一塊,技術是共享的,目前,從總體上來說,江蘇機器人制造已達國內先進水平。”申高清說。
就機器人制造企業來說,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已經上市,其機器人產品目前已達到月銷售50多臺的規模,去年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人民幣。金石機器人常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則透露,年內爭取新三板上市。
一臺機器人
能替代
5到10個工人
為什么企業喜歡機器人,一是機器人可以全天候生產,二是成本降低。
“如果從人性化角度,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去做繁重或危險的工作,而且能做到24小時不間斷的標準化操作,生產主管還是愿意引進機器人,除此之外,成本也是考慮的一大因素。”昨天,一家機器人應用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他測算,工人每個月工資3000到4000元左右,一臺機器人一般能替代5~10個工人的工作量,使用壽命2~5年不等,一個三十來萬的國產機器人成套解決方案是能夠在2年時間內收回人力成本的。“機器人的售價和回收期不一樣,企業能否引進機器人,需要根據成本和效率作出選擇。”
目前,埃斯頓的機器人產品包括六軸通用機器人、四軸碼垛機器人、SCARA機器人、DELTA機器人以及伺服機械手和智能成套設備,該公司透露,對他們的產品汽車制造商引進得比較多,至于廠家引進究竟可以降低多少成本,他表示不好算,“只能這么說,像汽車制造這個行業,原來一條線上要四五十個人,現在引進10個機器人后,只需留兩個人。”
機器人應用范圍
仍有局限
特定人才需求大
機器人現在替代的多是簡單、重復的勞動,在人機協同、智能控制等方面,機器人技術還沒有獲得突破,也制約了其應用范圍。
申高清也強調,就目前來看,機器人現在只能在結構工作環境下做程序化、規定性動作,“比如比較苦比較累的基礎性作業,像鑄造、電鍍等,完全可以用機器人代替,另外,像比較危險的行業,如煤礦、排爆等特種領域,可以啟用專業機器人。”但真正需要靈巧性、或者在需要變通的環境,機器人就無能為力了。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人也正在快速發展。還記得去年9月,國內機器人寫出的第一篇稿件《8月CPI漲2%創12個月新高》嗎,記者們紛紛自嘲,已“哭暈”在廁所。
達沃斯的報告也認為,以后每個行業都會有人被機器替代,只是替代程度會因行業不同而變化。該報告分析,失去就業崗位最多的將是醫療保健行業,因為遠程醫療將涌現,緊隨其后的將是能源與金融行業。報告指出,機器人大量啟用后,市場對于有特定技術和經驗的雇員需求會增加,如數據分析師和銷售代表等。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