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將主題確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大背景是,全球經濟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金融市場動盪的背景下依然缺乏強勁復甦動力。與此同時,包括感測器、機器人、3D打印和物聯網等在內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日新月異,推動智能製造和工業創新不斷向前,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希望。但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將有超過500萬人面臨失業,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會加劇。
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并不是IMF總裁、大公司老闆或是各國的政治家,而是來自韓國的一款有趣的機器人HUBO。它身高170厘米,體重80公斤,可以完成上下樓梯、駕駛汽車、開門等一系列人類的動作。韓國科學技術院教授吳俊鎬說,這種機器人可以被用于各種極端環境中,譬如核泄漏事故,代替人類進行危險的工作,一系列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女性工作者受害最深
像這樣的機器人和許多人工智能設備還有很多。比爾蓋茨就曾預測,機器人即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滲入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之深遠絲毫不遜于過去30年間個人電腦帶給我們的改變。
在本屆論壇召開之前,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推出了其新書《第四次工業革命》。施瓦布在書中表示,第四次革命被視為第三次革命的延續,“變革如此深刻,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其蘊含的希望和潛在危險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論壇前夕發表的一份報告也提出警告,新一波工業革命將創造210萬個新工作崗位,主要領域包括電腦工程、數學。但是,710萬個工作崗位將消失,其中辦公室白領和管理崗位受沖擊最大。由于損失的較多是白領和服務業的工作,所以女性工作者受害更深。
發展中經濟體挑戰巨大
微軟行政總裁納德拉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經濟增長。問題在于,這次工業革命能否在所有國家平衡地推進,給處于不同經濟地位,屬于經濟不同部分的人們帶來幫助。”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會上則告誡說,現在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這些技術革新的好處。施瓦布也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最大隱患,就是不平等的加劇。
瑞銀發布的白皮書認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發展中經濟體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這些經濟體充足的低技能勞動力將不再是優勢。相反,發達國家由于擁有最靈活的勞動力市場、教育體系、基礎設施和法律制度,能夠很好地調整勞動力資源和商業模式來順應這一高度自動化和連通性的全球形勢。
教皇:不要忘記窮人
約旦王后也在會議上發言。約旦目前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約旦王后拉尼婭說,短視的解決辦法會導致長期問題。她呼吁富裕國家為難民創造經濟特區。“這樣做不但能讓難民感到他們可以經濟自給,降低接收難民的費用,而且也能讓難民掌握技術,接受培訓,讓他們返回祖國之后派上用場。”德國總統高克則表示,難民危機是歐洲史上最大的挑戰。他呼吁歐洲團結,也提及了限制移民的必要性。
教皇方濟各在給達沃斯年會的致辭中表示,不能讓機器人等新技術用“沒有靈魂的機器”取代人類。“我再次提醒你們所有人注意:‘不要忘記窮人!’”,他說道。
(審核編輯: 智匯海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