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數字宇宙”規模預計將在2020年達到44萬億GB(1GB為10億字節),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現有的存儲能力。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4月8日報道,為了填補這一空間短缺,研究人員日前研發出一種把數字信息存儲在脫氧核糖核酸(DNA)內部的技術。
盡管此前嘗試過這一設想,但研究人員現在對圖片文件的數據進行編碼后,將其存入人造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并且通過逆向操作檢索數據,其間的數據損失為零。
華盛頓大學和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通過合作把足以裝滿一家沃爾瑪超級購物中心的海量數據壓縮到一塊方糖那么大。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副教授路易斯·塞澤說:“生命創造出這種名叫DNA的神奇分子,它有效存儲著關于你的基因以及生命系統如何工作的各種信息——它非常非常緊實,也非常耐久。”
研究人員首先把數據中諸多由“0”和“1”組成的長串轉換為DNA序列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研究報告的另一位作者、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學以及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副教授格奧爾格·澤利希說:“你用何種方式把‘1’和‘0’轉換為A、G、C和T確實很重要,因為如果你用一種聰明的辦法,那么你就能壓縮得非常密實并且不會有很多錯誤。但如果你用了錯誤的方法,錯誤就會很多。”
轉換完成后,研究人員把數據分成段,并且儲存到海量的人工合成的微小DNA分子中,這些分子經脫水可以保存很長時間。
為了便于檢索存儲的數據,研究團隊把類似于郵政編碼和街道地址的信息編入DNA序列,這樣就很容易找到所需數據了。
通過DNA測序技術,研究人員可以“讀取”數據并把它轉換成原始形式。他們目前已經成功地對圖片數據和視頻數據進行編碼和檢索。
研究人員說,DNA分子儲存信息的能力是現有數字存儲技術的數百萬倍。我們目前使用的所有數字存儲裝置(包括閃存盤、硬盤、磁盤和光盤等)都會在幾年后出現數據損耗。但是這種新方法能讓信息保存數個世紀之久。
(審核編輯: 滄海一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