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充斥著如何侵入人體的小貼士,從通過飲用黃油含量高的咖啡來增加認知功能,到利用日益復雜的可穿戴健身設備來追蹤睡眠、壓力以及活動水平,我們的文化癡迷于優化性能。
把這種優化精神和最近在人工智能方面實現的突破結合起來,幾乎不可避免的是,若想達到超人狀態,下一步需依托大腦的快速發展。
人工智能已經證明了它能夠使軟件更加直觀,對用戶更加友好。從Alexa、Siri等個人語音助理成為新常態,到通過面部識別技術來進行更智能的應用程序認證,它們都能證明,人們已經開始相信機器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了。人工智能讓日常設備使用起來更加方便、更加安全,消費者們非常樂于接受,因此,科幻小說中對機器人統治的恐慌已經平息。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舒舒服服地躺在了我們的智能手機里了,科學家們的目標則轉向:人類的大腦。
伊隆·馬斯克和布萊恩·約翰遜等有遠見的企業家們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合作,爭取使大腦增強早日成為現實。簡單地說,他們的目標是通過在大腦中植入某些東西來提高智力,并修復受損的認知能力。
杜克大學的高級研究員米哈伊爾·列別捷夫(MikhailLebedev)最近發表了150份關于大腦增強的研究論文和文章,他相信到2030年,大腦增強將在現實生活中普及。
列別捷夫的研究重點是開發一種可以完全植入大腦的設備。一個巨大的挑戰是制作一個電源和無線通信系統,伊隆·馬斯克也正在這方面努力。2017年早些時候,馬斯克成立的Neuralink公司引發熱議,該公司致力于開發科幻小說迷們口中的“神經織網”,或者將人類大腦與軟件結合在一起,以優化生物和技術功能的輸出。馬斯克希望在大約四年時間里,為包括中風和癌癥病變在內的嚴重腦損傷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Neuralink還處于早期階段,其他的硅谷重量級人物都渴望破解大腦增強的秘密。Braintree公司創始人布萊恩·約翰遜以個人名義投資了超過1億美元資金,用于啟動Kernel項目。這是一家由神經系統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初創公司,他們致力于制造一種微小的可嵌入芯片,來扭轉帕金森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影響。科學家們承認,在神經編碼可以由計算機編寫之前,還需要對神經元的功能和互動方式做很多研究,當今最聰明的企業家一定會利用所獲得的資源和關注加快這一進程。
在開發出可完全植入大腦的增強設備之前,我們有希望從圍繞感官增強的人工智能大腦增強中得到短期突破。
利用電子刺激來激發大腦產生人工感覺,很可能有助于改善受損的認知功能。通過觸發視覺,可以讓盲人感受光亮。通過觸發觸覺,癱瘓的四肢也可以感覺到與其它物品的接觸。而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的認知功能,比如記憶,也可能會被優化。
然而,其影響甚至比修復認知功能還大。2013年,杜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米格爾·尼科爾利斯(MiguelNicolelis)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了一項實驗,實驗證明了老鼠“大腦之間存在直接聯系”。這是首例大腦-大腦界面,它允許老鼠通過電子信號分享如何應對刺激的信息,這對人類的影響也許會是驚人的。從分享記憶到分享信息,改變我們共同意識是一個非常遙遠卻也能夠實現的人工智能目標。想象一下,如果會議記錄可以直接下載到我們的大腦里,那么人們就不用在辦公會議室里痛苦地做記錄了。
基于大腦增強的人工智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進步。
創造能夠增強和提高人類智力的技術,可以通過優化一切事物,來消除疾病,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活。想想吧:直到十年前iPhone上市,智能手機才成為一個瘋狂的想法。如今,全球44%的人口擁有智能手機,同時,他們還能將計算能力與云端連接起來,使計算能力呈指數增強。
著名的未來學家和谷歌高管雷蒙德·庫茨魏爾(RayKurzweil)預測,到2030年,納米機器人將通過毛細血管進入我們的大腦,提供一種完全沉浸式的虛擬現實,使我們的新大腦與云端連接起來,擴展我們的大腦能力,就像將智能手機接入云端,以獲得巨大的計算能力一樣,值得注意的是,自90年代初以來,庫茨魏爾所做的預測有86%是正確的。
我們正進入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曾經的科幻小說正在變成現實,而擁有一顆“云中的頭”也不再意味著是在白日夢中迷失自己,而是指將強大智慧融入普通大腦,從而得到超級大腦。
(審核編輯: 林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