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里轉一圈,數十萬冊的書籍每一本的位置便清晰地記入“大腦”。最近,由南京大學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江蘇省物聯網測試與驗證技術中心聯合研發的智能機器人在南大圖書館悄然“上崗”。
南大智能機器人上崗 打造智慧圖書館
機器人自主尋找書的擺放位置
昨天,在南大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外文閱覽室,記者見到這位智能機器人。一米多高,外形像個小車,無聲無息地靈活行走于書架之間。
記者看到,這個車型機器人裝著六本書沿書架行進,車上的液晶屏上顯示著六本書的書名。很快,機器人停在一個書架前,工作人員拿起車上的一本書準確地插入書架的相應位置,液晶屏上的書名同時少了一本。接下來,第二本、第三本……很快,六本書都快速、準確地找到了自己的家,工作人員只需要完成裝書架這一最后步驟就行。
據了解,以往圖書館管理員需要一本一本根據書的編號來尋找放書的位置,效率很低。而這個智能機器人則輕松搞定定位的問題。它還能優化找書路徑,自主設計最短的路線。
四五小時讀完20萬本書
為什么機器人這么聰明?因為它的“腦子”里有一張“書籍地圖”。南大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力軍教授介紹,機器人有個可升降的讀寫天線,可以逐排逐層讀取書架上的書,從而獲取每一本書的具體位置。一般來說,有20萬冊書的圖書區,機器人全部走一遍下來,只要四到五小時就能讀完。像南大外文閱覽室有10萬藏書,只需要2個多小時就能讀完。
對于嫻熟的圖書館管理員來說,找到書的位置可能不是問題。但是閱覽室一天下來,學生錯放的書,讓人足夠頭疼,根本不可能一一整理過來。這時候機器人就發揮大作用了,下班的時候讓它繼續“加班”,走一遍讀一遍,錯放的書籍也被精準定位了!記者看到,機器人掃過第4層書架時,書架上每一本書的信息都瞬間顯示在屏幕上,包括“第4層”,中間夾雜著個別“第3層”,就是放錯書架的書,顯示“錯架”。這些信息都被儲存在機器人的“大腦”里。
有趣的是,這個機器人如果電不夠了,還能自己“摸”到充電的地方,自主充電。它的輪子也很靈活,前后左右可以自由地平移。
每本書有一個“身份證”可識別
機器人為什么能讀取每本書的信息,這和陳教授他們采用的RFID射頻技術有關。原來,每本書都有一個“射頻標簽”,藏在書的某頁,難以發現。這個標簽記載了這本書的書名、位置信息、借還信息等等,相當于這本書的身份證。
“這個射頻標簽兼具以前的安全磁條和條形碼兩個功能,既能防盜報警,又能登記書的借還。”陳教授說,RFID射頻技術使用無線電波而非光來讀取信息,因此穿透力強,而且不需要與標簽直接接觸就能完成識別,實現自動化。其超薄的體型便于隱藏,超強的適應性可以透過泥漿、油污、塑料等讀取信息。
自助借還書可以一摞一摞地來
除了智能機器人,和這個技術相關的門禁、借還書機器,構成了整個一套圖書館智能管理系統。記者拿起一本沒有登記的書走出門禁,只聽機器發出警報聲,同時液晶屏上立馬出現了這本書的名字。“以往每本書上是安全磁條,走出去會有報警聲,但不顯示書名。因為有了射頻標簽,被拿出去的是什么書一目了然。”
借還書機器也很神奇。記者把六本書堆在一起放在借還書臺上,只見屏幕上馬上出現了六本書的書名,點擊“借書”就OK了,不需要任何工作人員輔助。還書也一樣簡單,拿三本書放在書臺上,點擊“還書”,這三本書就顯示“已還”。據了解,以往圖書館雖然也有自助借還書機器,但必須一本一本打開來掃碼才行。
據了解,這套圖書館智能管理系統去年10月研發成功,申請了十幾項專利。目前已在南大圖書館試運行三個月了,狀態良好,并吸引了國內十幾家高校的圖書館紛紛前來參觀。陳教授透露,他們還在做相關的手機APP,屆時可以在手機上為同學們提供找書的最優路徑。
(審核編輯: 智慧羽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