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與會的各界人士討論了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改革重塑經濟的問題。
論點是這樣的:隨著機器越來越先進,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許多工人將被迫下崗,其他工人的工資也將降低。先進的技術也會使生產率大幅提高,重新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最終這些因素將合力抑制大宗商品的價格,這意味著讓各國央行頭疼的低通脹問題僅僅是一個開始。
瑞銀集團總裁、德國央行前行長Axel Weber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表示,科技進步將抑制通脹上漲。
令人擔憂的是,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重挫勞動力市場份額,導致失業率增加、工資承壓,消費也隨之受挫,特別是對那些低技能的員工而言。
擾亂政治
世界經濟論壇于18日發表報告,預測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在今后5年改變商業模式和勞動力市場,導致“15個主要發達和新型經濟體凈損失超過500萬個就業崗位”。報告預測,新一輪工業革命將創造210萬個新工作崗位,主要領域包括計算機工程、數學。但是與此同時,710萬個工作崗位將消失,其中辦公室白領和管理崗位受沖擊最大。
前英國央行決策者、現任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總裁Adam Posen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第一個影響是:被機器取代的工人的工資將更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人工資會得到調整,所以,最初的后果是通貨緊縮。
為了提高剩余勞動力的效率,樂觀主義者寄希望于生產力繁榮來促進經濟增長,正如1996年至2003年那段時期,互聯網時代推動生產力上升了3.5%,這會使央行保持利率低于正常水平。美國銀行的數據顯示,若采用機器人以及人工智能化,許多行業的生產率可能提高30%。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經濟顧問、現在任教于加州大學哈斯商學院的Laura Tyson表示,人工智能化的結果就是低通脹。
高度自動化可能導致就業危機
樂觀主義者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對政治的影響。當19世紀反對大機器工業的“盧德分子”打碎織布機,以抗議第一次工業革命重塑世界導致的不公時,就業問題就成為了左右政治的晴雨表。
瑞典電信運行商TeliaSonera AB的總裁Johan Dennelind表示,人工智能改革將會徹底改變世界,結果可能很痛苦,但必須認可它,并時刻做好改革的準備。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dmund Phelps表示,各國政府可能不得不對那些人工智能改革的受難者重新分配稅收收入。
各國央行已經準備接受挑戰。去年11月,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Haldane估計,人工智能化可能會使英國喪失1500萬個工作崗位。他表示,如果勞動力和資本之間的可置換性高于過去,勞工的議價能力和所得份額可能會相應的降低。最終造成低通脹。
標準普爾首全球席經濟學家Paul Sheard表示,這也是各國央行不得不重新考慮采取更多寬松政策措施,以實現物價穩定的另一個原因,自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已多次未達到通脹目標。
(審核編輯: 智匯海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