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號稱“電動奧運”的第28屆世界電動車大會(EVS28)上,韓國企業以主場之勢展示了自己強大的技術實力,LG化學、現代MOBIS等都展出了自己的電動汽車核心關鍵部件和電池產品,并已經形成一整套解決方案,相比之下,中國在核心零部件實用型技術方面還需要整體實力的加強。
那些成熟的核心零部件
LG化學展出了核心零部件e-PT電驅動裝置(驅動電機,變頻器,減速機),以及電動汽車熱管理系統等。現代MOBIS展示了最新的環保驅動系統、控制系統、燃料電池系統裝置和技術。
現代MOBIS展臺
LG化學展臺
現代MOBIS和LG化學這兩家企業的電機、電池、電控等產品線都很齊全,相比之下,中國大概只有比亞迪能夠企及,大多數企業要么做電池,要么做電機,基本都是單一品系,從這個角度上看,國內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整體競爭水平相對落后于韓國。
兩家企業的電池熱管理系統中,目前有水冷和風冷兩種系統,風冷系統里邊都裝有軸流風機,散熱更好,大量的空氣流動能把熱量帶走,如果沒有這個裝置,讓電池自然散熱,那么熱量積聚過多就會有風險。水冷系統是一片散熱片,中間加一片電池片,再加一片散熱片,如此疊加下去,每一個散熱片都有很細小的水管,就像血管一樣把熱量帶走,溫度控制的很低,不容易起火。這種水冷技術已經是成熟產品。所以,在電池成組這塊,韓國企業已經領先一步。
MOBIS直流液體冷卻電池系統
散熱過程
散熱片和電池片交叉疊加
在現代MOBIS展臺,首先看到混動汽車用的電機,這是電機和齒輪箱之間的集成,國內一般都是分開的。
異步電機
永磁電機
大巴上的電機更復雜一些:電機、減速器和齒輪箱的相結合,因此,電機、電機控制器和齒輪箱相結合這是一種趨勢潮流。
大巴車BSA
現代汽車燃料電池系統
4驅牽引系統
MOBIS電池管理系統
MOBIS車載充電機
在LG化學展臺,從12V、24V到48V的驅動集成起動電機系統首次亮相。在城市工況下,48VB-ISG相比12V啟動電機輸出,燃油經濟性能提高10%以上。現在一般車上用的是12V,但隨著電器越來越多,12V的顯得不夠,所以提出24V和48V兩種等級,都做了下一代技術儲備。
變頻器
變頻器
電池產品
LG化學還展示了風冷電池管理系統,里面有一個通風裝置,整個內部都有風扇設計,讓通風系統工作,設計很有講究。
間接液體冷卻電池系統
LG化學也把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箱三樣東西集中在一起,特斯拉的集成是加長橫排設計,LG化學的設計比特斯拉的還要簡單。
集成化驅動裝置
此外,LG化學還展出了電動空調,把電機、電機控制器、壓縮機三樣東西做在一起,作為汽車的三小件,集成空調這塊,國內應該加強研究。
電動壓縮機
LG化學還推出了搭載自家電動汽車零部件的輕量級平臺。該平臺可以是減少重量約20%,平臺由一種重量很輕的復合材料制造,可與電池組連接。電池和車架相結合,電機控制器和電機和減速器相結合,這種技術趨勢非常明顯。
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三者相結合,韓國企業在此次展會上都帶來了這種集成化產品,最簡單的就是是外形的相結合,韓國的電動量產車型已經在用了,因此,可以說韓國企業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已經布局完成。這種成套的技術設計,非常有利于車的成組性。在韓國,由主機廠牽頭,帶著整個產業往前走,這個路線很清晰。現代、起亞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投入巨資進行商業化研究,國內的研究資金也應向商業化實用型產品傾斜。
LG化學的xEV解決方案
自動駕駛技術
ACE Lab是韓國漢陽大學下設的一個高級實驗室,旨在推動汽車控制和電氣化發展。可以說ACELab可以代表韓國自動駕駛汽車的最高水平。
ACE Lab的自動駕駛汽車A1誕生于2010年,到現在已發展到第四代產品,傳感器已置于車身之中,外觀與普通車別無兩樣。
第四代車型
在EVS28,ACELab帶來了2款自動駕駛汽車,分別改裝自現代的ix35和雅尊。可以看到,隨著技術的發展,激光束覆蓋的角度更大,掃描儀的數量隨之減少。
車內基本延續ix35的內飾設計,增加了排擋桿旁邊的紅色緊急停止按鈕,后邊的黑色旋鈕是自動/人工駕駛切換之用。
后視鏡被攝像頭取代,用來識別信號燈和道路標識,完成車道保持和路口起停。
后備箱里有一臺巨大的硬盤,用來記錄測試數據。
雅尊改裝成自動駕駛汽車后被命名為A1,也是ACELab的第四代產品,傳感器置于車體之中,數量增加后,改進了碰撞安全性。
據悉,韓國汽車制造商現代將于2020年以概念車的形式推出旗下首款自動駕駛汽車,而具有高度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則將從現在起陸續問世。
韓國現代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李基相(KiSangLee)在EVS28研討會全體會議上表示,該集團計劃在2016-2020年進一步加快電動車輛的開發速度,“2020年之前將為所有產品線追加電動款,包括12款混合動力(HEV)、6款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兩款純電動(EV)和兩款燃料電池(FCV)汽車”。通過以上的技術和產品展示,我們確實看到了韓國企業手中在握的殺手锏,中國企業要想超越韓國,還有很多和很大的功夫要下,自身發展進步的同時,也會贏得尊重。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